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概述
刘师培,这位1884年至1919年间的学者,在三十四岁时撰写了《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深入探讨了汉魏六朝文学的演变特性以及各家文章的优缺点。他强调了韵律的重要性,推崇优美的散文,严谨区分了“文”与“笔”的区别,特别指出只有对偶词语的运用才足以称为“文”,而非单纯的叙事作品。
刘师培在文中提出了《学文四忌》的见解,第一条强调文章应避免过于奇特和追求古朴,以免失去本来的风格。第二条指出,文章应专一不杂,避免驳杂无序。第三条提倡内容紧凑,语言不离主题,避免空泛冗长。第四条则倡导简洁,如《汉书》相较于《史记》,字句更为精炼,可见提炼繁复内容的必要性。
在《论谋篇之术》中,刘师培阐述了文章构成的五个步骤:立意、谋篇、用笔、选词、炼句,强调构思先行的重要性。他认为,若没有预先设定篇章结构,随意遣词造句,文章会失去条理和清晰度。
他还探讨了文学与经子学的关系,以《汉书》为例,其文风深沉厚重,富含内涵,体现了儒家的学术精神。在《洁与整》一篇中,他引用《论语》和《老子》的观念,提倡写作时注重文字的雅致、删繁就简和去除浮夸,以期达到句式有力、文章清新的效果。
刘师培在自述诗中表达了人生的感慨,感叹岁月无情,儒生的抱负无处施展,只能在寂寞的青溪边过着避世的生活。他的诗歌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和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洞察。
扩展资料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是1917年刘师培在北京大学国文门讲授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论述汉魏六朝文学变迁特点与诸家文章优劣得失,褒扬藻韵,推重美文,严辨“文”、“笔”二体之别,为声偶之文争正统。刘师培率先肯定魏晋玄学“撷佛老之精华,弃儒家之糟粕”,“不可谓非哲学大昌之时代”,给予魏晋文学充分的重现。这本著述作为课堂讲义,其研究方法也促使了北大国文门文学史教学思想的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