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翻译文言文,中文意思,顺便把题目写下来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2
原文《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

原文

《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

1.伐:讨伐 2.往:出征 3.反:通“返”,返回

4.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

5.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9.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10.遂:终于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处于 14.以:凭借 15.阳:山之南水之北

16.阴:山之北水之南

17.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8.掘:挖 19.管仲、隰(xi)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0.圣:精明通达 21.不难:不以.为难

22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23.过:过错 24.得:找到 25.孤竹:古国名

26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27圣人:有智慧的人.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故事寓意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不是吗?

题目: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③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古国名;③仞:古代八尺叫仞。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隰朋从于桓公 从: ②春往冬反 反:

③迷惑失道 道: ④老马之智 智:

2.下列句中的“之”与“老马之智可用也”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主人处处款之

C.事列《神仙》之传

D.跪而拾之以归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4.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分)

答案:

1.①跟随 ②同“返”,返回 ③道路 ④智慧

2.A

3.于是放掉了老马,然后(队伍)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

4.①只要细心体会,我们常常可以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现象得到有益的启示;②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不能自以为是,盲目自大。(即可计2分。)

【解析】

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2.A中与例句中“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4.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能从文中领会到某一点来谈即可。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50102/2/1111001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