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队打仗时辫子怎么处理呢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2
在古代,汉族男女一般都把头发披在头上,然后扎成发髻,俗称“束发”。满族男人剃光头发,编成辫子。他们剃了头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只剃了底部,其余的头发都是长长的辫子,叫做“小顶辫发”或“金钱小顶”。这种方法最初是为了满足草原生活的实际需要,防止骑马和打猎时头发

在古代,汉族男女一般都把头发披在头上,然后扎成发髻,俗称“束发”。满族男人剃光头发,编成辫子。他们剃了头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只剃了底部,其余的头发都是长长的辫子,叫做“小顶辫发”或“金钱小顶”。这种方法最初是为了满足草原生活的实际需要,防止骑马和打猎时头发遮住眼睛,挡住视线。清朝建立后,他们强迫汉人遵循满族的习俗,留发剃发成为是否接受新王朝统治的标志。在接下来的200年里,清朝所有的官吏和人民都拖着一条辫子,逐渐也被人接受。

要说清军的辫子在作战的时候,其实也不是特别大的问题,甚至可能根本不是个问题,首先清朝辫子的样式前中后期不一样,首先清朝前期的辫子大家很多人以为是这样的。

其实实际上,清朝前期的辫子长相是这样的

也就是所谓的金钱鼠尾,非常的短,实际上作战根本不会影响,所谓新朝雅政,当时来说这玩意反而比汉人的峨冠博带更利于作战(因为根本就和剃光了没区别)所以说清军从来也不会担心这个问题。

然而,到了清朝后期,剪辫子已经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慈禧死后,宫廷里的剪去辫子的声音进一步提高了。宣统元年(1909年),出国考察的五大臣给朝廷发了多次加急电报:“非剪发易服,不足振起全国之精神,恳请明降谕旨。”第二年,载泽出国再度考察政治。回国后,他提出要“令全国断发易服以一新耳目”。

载洵、载涛皆为当朝皇叔与摄政王之弟,他们的提议迅速得到了实权派的积极响应,许多朝中大臣与地方要员纷纷支持。宣统二年,资政院第一次会议召开

当时的资政院首要议题表示《剪辫易服与世大同》和《剪除辫发改良礼服》两个议案。

会议讨论认为:“两案之主旨,皆以中国辫装妨碍运动,朝廷整军经武,非剪除辫发,改制冠服,不足以灿新天下之耳目,改除骄奢之习惯。”最后,剪辫议案以绝对优势获得通过。

尽管资政院的决议与法令不同,没有强制性约束力,但至少表明,剪辫子一事已得到广泛认可。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了。剪辫子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手段,是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象征。所有参加武昌起义的士兵都剪掉了辫子。虽然当选为都督的黎元洪犹豫了三天,但他还是毅然剪掉了辫子。后来,湖北省军政府先后下了几道命令,要求军民迅速剪辫,与朝廷决裂,剪辫风潮蔓延全国。清政府对此无法抗拒,于是于12月7日发出呼吁:“资政院奏,恳请降旨,即行剪发,以昭大同一折。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发。”至此,剪辫子终于“有法可依”,并得到朝廷的正式认可。随着清朝的灭亡,延续了200多年的剪辫的习俗终于停止了。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50102/2/1110014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