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的写作背景,诗歌大意和作者资料,谢谢了~~有没有人知道~~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已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强调了“早”字作为中心,描绘出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首联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表现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以及寝不安眠、倍加思乡之情的内心痛楚。次联通过雄鸡啼鸣、残月清冷、银霜铺满小桥上,描绘出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突出“早”字。三联描绘早行一路之所见,点出早春之中的“早行”,有春寒料峭之感,但“明”字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末联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表达诗人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怀。整首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共同感受。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等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适用于一般旅客,表现了安土重迁、怯于远行的普遍心理。“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容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指出,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两句诗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典型景物,表现了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这种不用一二闲字、提掇紧关物色字样、音韵铿锵、意象具足的艺术特色,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鲜明的艺术形象。尤其是“鸡声茅店月”的画面,能够唤起读者的视觉形象,让人仿佛看到鸡声的清脆、茅店的温馨以及月光的皎洁。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整首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共同感受,表现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强烈心情。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