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一天24小时的变化规律
住龙等在《生理节律手册》一书中介绍了前苏联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苏联科学家研究了大量数据,发现人体生理一天24小时的变化规律。
01:00(凌晨1时) :人们开始进入浅睡阶段,对疼痛特别敏感。
02:00(2时): 体内大部分器官工作节律极慢,肝脏加紧工作,提供人体所需物质,排除毒素。
03:00(3时): 全身休息,肌肉完全放松,血压低,脉搏慢,呼吸次数少。
04:00(4时): 血压更低,脑部供血量最少。全身器官工作节律很慢,但听觉很灵,稍有响动就会醒来。
05:00(5时): 此时起床,很快会精神饱满。
06:00(6时): 血压升高,心跳加快。
07:00(7时): 人体免疫功能特别强,对病毒、病菌的抵抗力最强。
08:00(8时): 肝内有毒物质全部排除。
09:00(9时): 精神活力提高,痛感减弱,心脏开足马力工作。
10:00(10时): 精力充沛,精力最集中。
11:00(11时): 继续保持10时的状态,身体不易感到疲劳。
12:00(12时): 全身总动员时刻。
13:00(13时): 肝脏休息,有部分糖原进人血液。上半天最佳工作时间即将过去,身体感到疲劳,需要休息。
14:00(14时): 是一天中第二个最低点,反应迟钝。
15:00(15时): 人体器官,特别是嗅觉和味觉最敏感,工作能力逐渐恢复
16:00(16时): 血液中的糖分增加。
17:00(17时): 工作效率更高。
18:00(18时) :痛感重新减弱,神经活动性能降低。
19:00(19时) :血压升高,情绪最不稳定。
20:00(20时): 体重最重,反应异常迅速。
21:00(21时): 神经活动正常,记忆力增强。
22:00(22时): 血液内白血球增加,体温下降。
23:00(23时) :困意到来,人体休息。
24:00(24时): 全身肌肉松弛,各器官活动放慢,渐渐进入梦乡。
根据前面介绍的人体生理一天24小时的变化规律,可以合理地安排工作和学习的作息时间表,以便充分利用一天中生理功能最旺盛的时间去工作和学习;对于生理功能低下时间,应注意有关问题,以免发生事故或不幸。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