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顺河内江历史沿革
内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的沱江中游,其开发历史早,文化底蕴深厚。从远古时期到民国,内江市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在远古时期,内江市的土地丰饶,经济活动较早。约在3.5万至4万年前,这一地区已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并逐步形成原始部落群体,至今仍保留了“资国”封地的传说。
进入周朝,内江市属于古蜀、巴两国的领土。蜀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促进了地区间的联系,春秋时期的孔子师苌弘正是这一时期内江市的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内江市作为古蜀国的军事重镇,经济活动日益繁荣。
秦朝统一六国后,内江市纳入秦国版图,成为巴、蜀两郡往来的重要通道。汉代时期,内江市的农牧渔蚕业、冶炼、制陶、井盐、建材、建筑等手工业发展到了较高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众多人才,如辞赋家王褒、名臣董钧等。
两晋南北朝时期,内江市在战乱中经历了动荡,但蜀地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内江市经济进入第二个特久繁荣时期,宋代的陶瓷、建材制品工艺水平较高,人才辈出,如状元许将、丞相赵雄等。
南宋末年,蒙古军入侵,内江市再次陷入战乱。元明清时期,内江市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增长,农牧渔蚕业和手工业达到历史高峰,文化教育事业也有新成就。明清时期,内江市成为川中南地区的主要物资集散地,经济繁荣。
鸦片战争后,内江市成为列强入侵的焦点,义和团、李蓝义军的革命活动激发了地区人民的爱国热情。1911年,内江市参与了保路运动,爆发了独立运动,为内江人民留下光辉一页。
扩展资料
内江市(又名甜城)位于天府之国的东南部,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沱江之滨。是川东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汇点,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是川东重镇、四川省规划建设的8个大城市之一。地理位置东经104°15′--105°26′,北纬29°11′--30°2′。区号0832,邮政编码641000,车牌编号:川K。全市幅员面积5386平方公里,耕地18.56万公顷。全市幅员面积5386平方公里,耕地18.56万公顷。现辖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威远县,共3县2区、87个镇、24个乡,2001年末总人口420.06万人,其中城镇聚居人口73.49万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