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
1. 氢 H (1)
2. 碳 C(12)
3. 氮 N(14)
4. 氧 O(16)
5. 钠 Na(23)
6. 镁 Mg(24)
7. 铝 Al(27)
8. 硅 Si(28)
9. 磷 P(31)
10. 硫 S(32)
11. 氯 Cl(35.5)
12. 钾 K(39)
13. 钙 Ca(40)
14. 锰 Mn(55)
15. 铁 Fe(56)
16. 铜 Cu(63.5)
17. 锌 Zn(65)
18. 银 Ag(108)
19. 钡 Ba(137)
20. 碘 I(127)
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
1. 表中相对原子质量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
2. 表中数据源自最新的元素周期表,以12C的质量作为标准。
3. 方括号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最长的同位素质量数。
4. 相对原子质量的末位数存在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值标在括号内。
5.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
6. 元素周期表中最下面的数字代表相对原子质量。
7.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8. 原子量是质量单位,符号为u,定义为碳12原子质量的1/12。
扩展资料:
- 相对原子质量的来源:由于单个原子的实际质量非常小,国际上采用相对质量进行基本计算。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约1.993×10⁻²⁶千克),其他原子与之比较,得到的比值作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不写。
- 1959年,德国J.H.马陶赫在国际纯粹暨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上提出以C=12.0000作为原子量基准,1960年得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接受,1961年正式通过。
- 1979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委员会提出原子量的定义,作为标准后,其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接近整数,便于记忆和使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