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重庆2014中考应届生,估分在668~675之间,请问有什么好的高中推荐给我,具体一点
1学校简介
学校创建于1912年,前身为“精益中学”(1912年)和“文德女中”(1914年),1952年两校合并更名为“文益中学”,1953年命名为“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1982年被命名“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重庆直辖后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学校“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已初具规模,“一体”即占地160000平方米的校本部,“两翼”分别为CBD南区窗口学校和占地16133平方米的南岸茶园新校区。[1]
2学校规模
学校有两幢计85间教室的教学大楼,有11层楼高的逸夫科技大楼,7000平方米的体艺馆,5000平方米的图书大楼,有供2500人用餐的学生食堂,有学生公寓宿舍,有400米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游泳池。有115教学班,学生6500余人。全校共有教职工415人,其中研究员5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00人、重庆市名师1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3人、重庆市骨干教师12人、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72人,硕士研究生9人、硕士课程研修班结业75人,100%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
3校容校貌
1992年以前,学校占地70余亩,按功能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师生生活区。教学区占地70余亩,有红专楼一幢(两楼一底),青砖楼一幢(一楼一底)、教研楼(一楼一底)、实验楼一幢、办公楼一幢:运动区为田径场,有十余亩;
生活区有30余亩,建有教师宿舍,20套一幢(80年修建)、30套一幢(83年修建)、32套一幢(84年修建)、10套房一幢(85年修建)、学生宿舍一幢(86年修建)、11中校办厂办公楼一幢、华西楼一幢、文德女中旧房一幢、师生食堂一幢,还有少量平房。
1992年在师生生活区新建了师生食堂,原旧食堂改为校办厂仓库,还修建了人行天桥,连接教学区和运动区、生活区。1993年学校让地(校办厂车间)给南岸区旧城办修商品房一幢(现重庆银行一带),旧城办在生活区内(龙井湾北坡)修教师宿舍56套一幢偿还学校。
1993年学校在教学区拆除红专楼和教研楼,新修了教学大楼,94年竣工,命名为“德智楼”。同年在生活区修建教师宿舍28套,95年竣工。
1998年,学校封闭管理。临近生活区的废品站(南岸区金属回收公司)的职工宿舍开有后门通过学校大门,两个单位发生纠纷。在区政府的协调下,十一中购买废品站职工宿舍,实现了学校的封闭管理。
2000年,学校进行征地扩建工作。当年已完成征地152亩,扩建规划,单位建筑设计,工程招标任务。逸夫科技楼、高中教学楼、400米标准运动场已完成80%工程量,学生宿舍、食堂破土动工。
2003年起,学校启动教师生活小区工程。到2006年,修好教师宿舍大楼两幢计270套(面积为113m、128 m、158 m三类),11中游泳池、学校南大门投入使用。南大门、教师大楼连接教学区的原有人行天桥拆除后重新修建。
紫光学苑开发,占用学校学生宿舍、教师十套房及学校购买的废品站职工宿舍的地基。
学校体育馆于2007年6月30日开工,2010年12月竣工。
4办学理念
“博文修德”,主要是指学校对师生员工人格素质的目标期待,即要让教师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业务精良、德才兼备,并体现十一中文化特色的教师,让学生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并体现十一中文化特色的学生。
“精益求精”,主要是指学校对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等行为的目标期待,即要让学校的每一位成员(师生员工),都要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观念,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做好每天的每一件事情。
例如就教师而言,关爱学生、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教育教学反思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认认真真、精益求精,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而言,预习、听课、记笔记、完成作业、复习、考试、参加各种活动、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认认真真、精益求精。
“博文修德”与“精益求精”是一个整体,是相辅相成不能割离的。[1]
5所获荣誉
2014年再次成为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市文明学校、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体育锻炼达标先进单位、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田径、篮球)学校、全国德育实验先进学校、全国德育先进集体、市德育先进集体、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市计算机示范学校、文明小区、绿色学校。[1]
2013第二届《全国最具特色中学》名单发布,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当选,学校特色:主体教育、多元发展。[2]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