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雅中学的历史沿革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5-01-02
办学历史1887年由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西村购地124亩筹建。1888年正式建成,6月8日举行开馆仪式。广雅书院第一届共招生二百人,广东、广西各一半。1898年戊戌变法后,增设西学课程,收藏西学图书,冠冕楼的图书涵盖中西,是当时全省藏书最多的地方。1902年,广雅书院改名

办学历史

1887年由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西村购地124亩筹建。

1888年正式建成,6月8日举行开馆仪式。广雅书院第一届共招生二百人,广东、广西各一半。

1898年戊戌变法后,增设西学课程,收藏西学图书,冠冕楼的图书涵盖中西,是当时全省藏书最多的地方。

1902年,广雅书院改名为两广大学堂,定制设备斋、正斋、专斋各三年。

1903年,又改名为两广高等学堂,预科五年,本科三年。学生分学文、理两科。

1906年停招广西省学生,改称为广东省高等学堂,并增设附中。

1903年仍和湖北的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两湖书院、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并称为全国的“四大学府”。她被称为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活的见证”,更被誉为是“培育中华英才的摇篮”。

1912年改为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修业年限按部定为四年,定制每年应常有学生四百人。

1921年开始收招女生,开广东省中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2年将四年学制改为初、高中各三年,为广东省中学试验六三三新学制之始。

1928年,学校被作为“实验中学”来办。

1932年,广东省立第二中学并入省一中,学生增至一千四百多人,共二十七个班,高中设普通科与师范科共十二个班,初中每级五个班。

1935年,改称为广东省立广雅中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广雅中学于秋天迁往顺德县碧江,年底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广雅支队”,进行抗日武装斗争。

1938年秋,广州沦陷,广雅又从顺德县碧江西迁信宜县水口村。

1939年2月复课,改称为广东省南路临时中学,利用农村祠堂作校舍,坚持艰苦办学。除广雅中学随迁学生外,又即招春季生初、高中各一班,以后每年招收秋季生初、高中各两班。

1941年2月恢复广雅中学名称,每级两班,学生共五六百人。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次年迁回广州西村原址。广雅校舍和设备在沦陷期间破坏严重,用了两年时间才得以恢复。

1947年被评为广东示范中学。

1949年11月1日,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军管小组接管广雅中学。

1962年,广雅中学被广州市教育局指定为实施《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初稿)》的重点学校。

1963年开始试行中学五年一贯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十年动乱期间,广雅遭到严重的摧残破坏。

1969年复课,改名为广州市第五十四中学。

1978年2月,广东广雅中学恢复了校名,并重新列为省市重点中学之一。

2002年,广雅中学为提供更多优质初中学位,创办了广雅实验学校(民办)。

1998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全国十四所名校之一。

2010年6月评为全国“百年名校”。

广雅中学校名、校址变迁情况表 年代 校 名 校 址 1888-1901 广雅书院 广东省城西北源头乡 1902 两广大学堂 广东省城外西村 1903-1905 两广高等学堂 广东省城外西村 1906-1911 广东省高等学堂 广东省城外西村 1912-1927 广东省立第一中学 广州西村 1928-1934 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实验中学) 广州西村 1935-1936 广东省立广雅中学 广州西湾路 1937 广东省立广雅中学 广东顺德县碧江 1938-1940 广东省立南路临时中学 广东信宜县水口村 1941-1945 广东省立广雅中学 广东信宜县水口村 1946-1949 广东省立广雅中学 广州西村 1950-1968 广东广雅中学 广州西村 1969-1977 广州市第五十四中学 广州西村 1978-今 广东广雅中学 广州市西湾路1号 参考资料: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50102/2/1087782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