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同答高考意味着什么
数说高考40年
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人之后,中国高考报考人数急剧下降,直至2014年起止跌趋稳。
伴随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总体的下降趋势,以及录取规模的持续增加,大学录取率逐步飙升。1977年录取率为5%,2016年录取率为82.15%,创历史新高。40年间,中国的大学录取率增长了16.43倍。
近年来,高分的考生越来越多。以北京为例,2016年高考600分以上考生共计11398人,占比高达18.6%,创历史新高。这是北京高考600分以上考生占比连续第四年超高10%。
出国留学已不像八九十年代那样局限于一个小圈子,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教育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其中读本科者超三成,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
祖孙三代同答高考意味着什么?
郭树松: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通过高考,改变人生命运,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
王振力:高考对我而言是一次人生的升华。通过学习增加阅历、明确人生观、学到社会知识,这是对人整体素质的提升。高考在我们那个年代就是一座独木桥,是选拔人才的最好途径。
王颖昕:高考对姥爷、爸爸而言就像一个阶梯,他们跳上去了就能改变命运。但是,高考对我而言不是改变命运,考上大学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考上一所好大学能让我获得一个平台,有更多的人生选择。
而作为家里的宠儿,第三代人王颖昕高考填志愿时,在究竟要不要女承父业这个问题上,起初让全家有点纠结。“上网查到分数时是晚上12点,我爸和我讨论志愿到了凌晨两三点,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一来二去还是被第二志愿中国政法大学录取。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 法三代 。”2014年秋天,王振力和妻子送女儿去学校报到,而舅舅则开着车带着姥爷、姥姥等亲戚前往北京,车里装满了王颖昕的行李。到达学校后,一家三代“校友”在“中国政法大学”牌匾前拍了一张照片。
在大学包分配的年代,郭树松、王振力都被分配到邯郸市政法系统工作。和父辈、祖辈不同,王颖昕从一进大学就给自己个人职业做了相应的规划。“大一、大二好好学习专业,参加社团和讲座,大三开始准备司法考试还有研究生考试。”从姥爷到父亲,都很支持孩子考研,姥爷郭树松和父亲王振力都认为, “读这个专业,研究生学历,才可能找到个比较好的工作。我们上两代从没像现在竞争激烈。”
掌声又一次响起。郭树松被外孙女精彩的演讲从碎片的回忆中唤醒。几番寒暑,际遇变迁,半个多世纪里,一家三代人走进同一所大学,而那不同时空里的三次高考,将永远定格在记忆中,成为联系一个家庭命运的特殊纽带。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