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招到四个人”的昆明某实验学校,现在怎么样了
在昆明,一所名为中元育英实验学校的实验学校,最近经历了一次招生的转折。12月底,学校一年级一班接纳了10名转学生,原因为临近的打工子弟学校因政策调整而关闭,班级人数从最初的4人骤增至13人。投资人杨天华坦承,今年新生入学的挑战尤为明显,原本计划招生9人的年级,最终仅招到4人,学校的生存状况显得尤为严峻。
西山区的民办教育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陆正位校长回忆,2007年时,这里曾有十几所民办学校,然而如今,随着公办学位的增加,生源流失严重,仅剩下三四所民办学校在艰难维持。对于育英学校来说,小班化教学模式反而在接纳新学生后,因人数减少而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班主任王琴甚至自费购置教学资料,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关注。
招生难题并非育英学校的独有困境,整个区内的学校都面临着类似挑战。杨天华对此表示担忧,他预见未来生源可能会持续紧张,民办学校在公办学校竞争中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过去的十年,招生政策发生了变化,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曾是阻碍,但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公办学校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公办学校的学位供不应求,以往通过购买服务将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分流到民办学校的途径已成过去。昆明育英学校等打工子弟学校的招生人数大幅下滑,家长们更倾向于为孩子选择免费且教学质量高的公办学校。陆正位校长面临接送难题,育英学校已经开始寻找解决方案。尽管民办学校如育英试图通过特色课程和高端化教育来吸引家长,但现实是,家长们的首选依旧是公立教育资源。
一位家长的亲身经历反映了这种趋势,他们曾试图将孩子送进公办学校,但未果,这使他们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未来表示忧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昆明某实验学校的命运,以及整个民办教育体系如何应对公立教育的冲击,都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