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史
河北大学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当时作为天津工商大学附设的图书馆由法国天主教会创立。初建时规模较小,1926年随着本科教学楼落成,图书馆被设在楼东端的下二层,分为藏书室和阅览室,以中文、英文和法文书籍为主,可容纳百余人,作为天津工商大学图书馆服务学生和教职员工。
1933年,学校改名为天津工商学院,图书馆随之更名。不幸的是,1939年的洪水灾害严重损坏了图书馆设施,图书馆不得不迁移到北疆博物院的旧址。1943年,为纪念龚仙舟董事长,图书馆更名为仙舟图书馆。1948年学校改名为私立津沽大学,图书馆也随之调整为私立津沽大学图书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图书馆被公立津沽大学图书馆接管,馆长李世麟负责图书馆管理工作,包括接收其他院校的图书资源。
1952年,图书馆改名为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1958年又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期间李邦翰担任馆长,他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馆藏建设的重视赢得了师生们的尊重。1960年,随着学校更名为河北大学,图书馆也随之更名,1970年学校迁至保定,图书馆也随之迁至河北大学南院,此后图书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89年,为了满足教学科研需求,新馆开始筹建,1992年落成并启用,与旧馆形成互补。新馆主要负责图书流通、开架借阅等服务,同时举办学术会议和接待考察访问,馆内还设有河北省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和河北省大百科编纂委员会。1997年,河北大学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了基于校园网的自动化管理,标志着其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的显著进步。
扩展资料
河北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1年,是法国天主教会在天津创办的工商大学附设的图书馆。1940年,全部迁移北疆博物院旧址。1943年,为纪念本校董事长龚仙舟而更名为仙舟图书馆。1948年8月,本校更名为私立津沽大学,本馆也随之名为私立津沽大学图书馆。1952年10月,更名为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1958年8月,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1960年7月,随学校更名而定名为河北大学图书馆。1970年12月,随学校迁至保定,位置在河北大学南院。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