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族
满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这是一个举足轻重,令人称羡的民族。现有人口1068万(2000年),主要居住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等省,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先秦时的“肃慎”、两汉魏晋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是满族人的直系祖先。辽金元明时期称作“女真”,清代以后则称为“满洲”人。
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了牛录军事组织。每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每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旗),每固山设固山额真(旗主)一人。每固山有一种颜色的旗帜。最初有黄、红、蓝、白四旗。到了1615年11月,又在四旗的基础上镶一道边,建立了八旗制度。它们分别为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八旗,即满洲八旗。牛录是八旗制度的基层单位。每牛录管辖300人,每旗有7500人,八旗总共60000人。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形式,它是“出则备战,分则务农”的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由于共同生活,统一管理使诸部间原本存在的经济、文化、语言、习俗等方式的差异日趋消亡,为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准备了组织条件。
清朝入关后,八旗制度也发生了变化,由具有军事、行政、经济三位一体的社会组织,变成了单纯的军事组织。后来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汉族八旗,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皇太极即位以后,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直接统辖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但其余各旗仍分别由和硕亲王执掌。1644年,顺治即位后,在原领有两黄旗的基础上,把原隶属于多尔衮的正白旗划归己有,换出正蓝旗,成为新上三旗。从此,正式形成上三旗与下五旗的体制。上三旗归皇帝亲领,构成八旗的核心,负责守卫皇城,皇帝外出时担任扈从,是皇帝最倚重的亲军。下五旗是诸王等宗室贵族的分封之地。除守卫京城外,被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戍卫。上三旗、下三旗制度,造成了旗人社会地位事实上的差别。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