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人类学研究方向
体质人类学起源于16世纪,德国学者M.亨德在1501年的著作中首次使用“人类学”一词,探讨了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1871年,英国学者将研究人类体质的领域正式命名为体质人类学。早期研究侧重于人体构造、测量和人种划分,主要关注外显特征如发色、体型等。然而,随着考古学进步和生物进化论的确认,体质人类学的焦点转向了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起源和演变等深层次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范围扩大,体质人类学家开始探索基因遗传频率和生物化学,不再单纯依赖外貌特征,而是以基因分布为依据,研究家庭、家族和地域性种群。进化论,尤其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及性别选择》,对体质人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类学家认识到人种的进化历史远早于原先的设想,可达几十万年。
21世纪初期,遗传学的进步,如ABO血型的揭示和年代测定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人种间的遗传信息,如遗传密码、染色体和线粒体DNA,来揭示人类体质进化的证据。体质人类学尤其关注200万年甚至更早的人类体质变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解释。总的来说,体质人类学是一个研究人类生物学发生、进化和人种差异的领域,通过化石遗存、遗传分析等手段,不断深化对人类起源和演变的理解。
扩展资料
体质人类学 体育科学的学科之一。也称“自然人类学”或“人体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人类群体体质特征、结构的剖析,探讨人类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的形成及其类型特点,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分类等问题。为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材料,而体育运动发展又有助于改善人类群体体质特征。人类学分支学科,涉及人类进化、人种分类和人类体质变异等领域的比较研究,主要技术包括测量及观察等手段。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