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导论》(谢明编著第五版)—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整理
复习指南:《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概要
1.1 公共政策理解
威尔逊认为,政策是政治家制定并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法规;
伊斯顿强调,政策是政府分配权威价值的手段,是社会利益分配的核心;
戴伊则认为,政策是政府选择行为与不行为的决定;
艾斯通关注政策制定是政府与环境互动的过程;
内格尔解释,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决策。
1.3 公共政策示例
公地悲剧:无排他性资源的过度消耗;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前者不可分割,不具排他性,后者具排他性;
公共职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等,如军事、经济调控、文化发展和社会保障。
1.4 政治视角与政策解析
政策是解决冲突和激励合作的手段;
政治三个层面:微观(个人诉求)、中观(特定领域政策互动)和宏观(广泛争议议题)与政策关系。
2.1 中国公共政策实例
人大立法:宪法、基本法、其他法律、地方性法规等,体现政治体制特色。
行政决策:国家机关制定和执行政策,如国务院的行政决策与执行。
3.1 政策主体与客体
政策主体:官方决策者(人大、国务院、执行机关、法院)、非官方参与者(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传媒、思想库)
政策客体:社会问题的定义、目标群体的认同与抗拒,以及政策环境的构成。
详细内容包括政策主体的角色、政策客体的特性,以及政策环境的复杂影响。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对于期末复习至关重要。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