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开课《作业与评价》中国通史(1)(2)作业答案
《作业与评价》中国通史(1)
填空:
1.距今( 170万 )年前的( 元谋人 ),是已知我国境内最早的直立人。
2.氏族公社分为( 原始群 )和( 氏族公社 )两个时期。
选择:
1.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原始人是( C )。半坡人
名词解释:
1.北京人:是生活于距今70—20万年前的直立人,相当于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早期,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已经会使用火,过着群居生活。使用粗糙的石器和木棒,进行采集和狩猎。北京人的发现,首次以考古学事实说明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2.甲骨文:商朝的文字。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殷墟中发现了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占卜文辞,反映了商代后半期的宗教、经济、政治、军事、天文历法等情况,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在西周镐京爆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逃亡在外,共伯和代行国政,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4.《周易》:又称《易经》,是商周之际的典籍。它是一部占卜的书,但包含辩证法的思想。它以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作为万物的根源,叫“八卦”。其中天和地,即乾、坤两卦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源,它以阴阳的变化解释万物的发展变化。阴阳就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简答题:
1.简述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
答案:母系氏族公社的特点:
(1)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
(2)氏族成员“知其母,不知其父”,按母系血缘确定亲属关系;
(3)氏族内部,土地、房屋、牲畜归氏族公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
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
(1)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显著地位;
(2)形成一夫一妻制,人们按父亲血缘确定亲属关系;
(3)随着生产力发展,产品出现剩余,贫富分化,私有制形成,后期开始形成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论述题:
1.试析商朝的阶级关系。
答案: 商朝统治阶级有商王和奴隶主贵族,官职多在贵族家族内世袭。被统治阶级有奴隶与平民。奴隶被驱使在各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承担各种劳动。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家内劳动的奴隶分别被称为“众”、“刍”、“工”、“臣、仆、妾”等。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被奴隶主贵族当做财产,可以任意打骂和杀掉。“人殉”和“人祭”就是商代残酷阶级压迫的证明。平民被称为“小人”,多出于商族的下层。他们是商朝军队的主要来源,地位和身份较奴隶高,但同样受奴隶主贵族的剥削和压迫。
《作业与评价》中国通史(2)
填空: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执行严格的闭关政策,规定只有(广州 )一口可以对外经商。
选择:
1.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主持编译和审定介绍世界各国理事、地理和政情的书籍是:(C )《四夷志》
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19世纪30年代末,英国烟贩走私输入中国的鸦片迅速递增,烟毒泛滥成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祸害。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后,采取各种措施收缴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率地方官吏在虎门海滩收缴的2万多箱,共200多万斤鸦片全部当众销毁。此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开端!
简答题: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答案: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上海、福州、宁波相继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在这些城市掀起了倾销洋货、收购土货的狂潮,使东南沿海各地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英法美等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辟了租借,并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与中国之外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使租借称为“国中之国”。这说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试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答案:(1)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为通商口岸;与英国协定关税;让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2)《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双重革命的任务,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