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邑”一词最早见於何处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28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邑"这一概念的萌芽究竟何处觅踪?答案藏于五邑大学梅伟强、张国雄两位学者的杰作《五邑华侨华人史》(8-13页)之中。鸦片战争后的动荡时期,五邑籍华侨在异国他乡创立了宁阳会馆(1822年)和冈州会馆(1840年),这些社团的建立不仅标志着地域观念的形成,如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邑"这一概念的萌芽究竟何处觅踪?答案藏于五邑大学梅伟强、张国雄两位学者的杰作《五邑华侨华人史》(8-13页)之中。鸦片战争后的动荡时期,五邑籍华侨在异国他乡创立了宁阳会馆(1822年)和冈州会馆(1840年),这些社团的建立不仅标志着地域观念的形成,如"四邑"和"五邑",更体现了他们共同的文化纽带,这是心理层面的文化地域认同。
1921年,香港的"五邑工商总会"的成立,有力证明了"五邑"这一地域在海外乡亲中的广泛认同。然而,随着行政区划的变迁,1983年"五邑"升格为一级政区,尽管与文化区域有所区别,但其文化象征的地位,如磁石般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五邑人团结一心。
五邑大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凝聚了海外乡亲的深情厚谊,"五邑"这一称谓在海外华侨社区中广为流传,诸如五邑联谊会、同乡会等组织遍布世界各地。其独特的五邑文化,源自台山话的语言魅力,融合了越文化和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再加上外来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侨乡风情。早期的移民,如"珠玑巷"移民和客家人的迁入,更是深深烙印在五邑人群的血脉中,形成了中西交融的风貌。
据梅、张教授基于1848年文献的严谨考证,"四邑"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至1800-1820年代,他们指出1842年前长洲四邑益善堂的自述,暗示了"四邑"这一概念的出现。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四邑"并非特指客家人,而是指那些客居香港的同胞。这一观念的深入人心,需要大约三十年的时间,但它已经在历史的长廊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尽管蓬江、江海等地区的民众可能对"五邑"这一新名称有所陌生,但"四邑"和"五邑"文化的力量,却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海外与故乡,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与深远的影响力。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价值标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是什么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