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是主宰我们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主要力量吗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的话,那么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它只占人的心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一下几种:
无意识行为
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例如: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许多小动作,如挠头皮等,也都是无意识的动作。如果把这些日常活动用录像带录下来,再播放给自己看,人们常常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惊讶。
对刺激的无意识
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例如:在麦凯(McKay,1973)的一项研究中,用耳机向被试的两耳呈现不同的材料,要求被试只听其中一只耳的内容,而尽量避免听另一只耳的内容。在要求被试听的材料里面包含了一些歧义词,而且在所处的的语境中不能确定其具体含义。例如:在句子“They threw stones toward the bank yesterday”中,单词“bank”是一个歧义词,可以指“银行”,也可以指“河岸”。每当“bank”一次呈现在追随耳时,给另一只耳呈现一个可以帮助确定歧义词词义的单词,如“money”或者“river”,随后要求被试解释所听到的句子的含义。尽管被试不记得呈现在非追随耳的单词是什么,却明显倾向于将歧义词解释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词义。
盲视(blindsight)
有一类对刺激的无意识是由于脑损伤引起的。韦斯克朗兹(Weiskrantz,1986)曾报道过一个案例:一个大脑皮层17区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尽管他无法觉察到,也报告不出呈现于这个大黑点的刺激,但可以对呈现于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超过几率水平。说明尽管该病人“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总之,无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需要——忘记过去的创伤,继续生活下去。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人们不必为它作出努力,所以能缓解心理活动而带来的疲劳,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轻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