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学术定义
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劳动作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经济效率,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与发展,劳资关系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劳工问题,包括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日益突出,劳工运动也不断壮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劳动经济学应运而生。
19世纪中叶,“劳工政策”一词在经济学著作中开始出现,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将劳工政策纳入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策手段缓和劳资矛盾,以确保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劳工政策涵盖内容广泛,包括工资标准与最低工资制度、劳动时间规定、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就业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劳动条件监督、劳资纠纷调解、相关法律立法等。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建立合理社会制度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工问题,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进行了科学预测。
20世纪初,研究劳动和劳工问题的经济学著作相继问世。F.W.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等著作对微观劳动管理具有重大意义。S.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一书涵盖了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内容。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劳工问题的紧迫性,推动了劳动经济学的较大发展。J.M.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非自愿失业”概念,对西方劳动经济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行为科学、工效学等现代管理方法的深入研究,不断丰富了劳动经济管理的内容。
苏联的劳动经济学发展相对晚于西方,主要研究社会劳动组织与劳动政策。其研究内容包括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计划、劳动组织、劳动定额、劳动报酬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劳动经济学在中国得到了初步传播。《劳动经济论》等译本与《中国劳工问题》等著作的出版,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劳动经济学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联的劳动经济学传入中国,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政府与学术界对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劳动经济学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扩展资料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及其他专业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