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猫哥新传考研 | 每日干货 | 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28
同学们,大家好!今日分享的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新闻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政治学概念。该理论主要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大众媒体、人际传播与个体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舆论的形成。在当今各大高校新传真题中,此理论与新媒

同学们,大家好!今日分享的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新闻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政治学概念。该理论主要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大众媒体、人际传播与个体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舆论的形成。在当今各大高校新传真题中,此理论与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变迁紧密相关,对经典传播学与新闻学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家深入学习和掌握。

本篇干货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74年,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通过研究大众媒体与舆论的关系,她强调了大众媒体在影响公众意见、增强社会集体凝聚力方面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舆论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大众媒介、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适应问题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的“传者—受者”单向信息传播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个体感知、舆论形成等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网络媒体的数字化、多元化、实时性、交互性、虚拟性特征,使得网络时代更加尊重个体,人们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个性发展,从而对“沉默的螺旋”理论中的“从众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研究方法中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谢新洲教授的研究为例,通过《媒介·消费:2014 中国大学生调研报告》的实证研究,探讨90后大学生在现实、匿名网络和实名网络环境下的意见表达差异,揭示沉默螺旋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复杂性。

四、沉默的螺旋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

在新媒体环境下,双螺旋效应的概念逐渐出现,不仅包括孤立的节点与多元化社群的双重特征,还涉及舆论呈多向性激增式发展的可能性,以及意见气候的形成。新媒体技术平台的开放性为不同意见的表达提供了更多机会,改变了以往单一意见指向控制舆论发展的局面。

五、新媒体环境下的反沉默的螺旋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参与性大大提高,不再局限于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敢于发表或支持“少数”意见。这种情况下,原本的“少数”意见可能会逐渐壮大,甚至改变与之对立的“多数”意见,形成与主流意见气候相对立的情况。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28/2/958848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