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时佛桌面出现舍利子
安那般那法门背景简介
安那为入息,般那为出息,入出息念就是把意念集中在入出息上,达到观心修道的目的。
安那般那是南北传佛教中流传时间最长、最普遍使用的修定法门,即佛在世时的“二甘露门”之一。正如南师怀瑾所言:“念安那般那为一切修定法门之共法...《修行道地经》告诉你,这是了生死的方法,同时也是转变色身,可以祛病延年,最后了生脱死。安般法门就有这样重要...佛叫你先修出入息,再修到明心见性、证阿罗汉、成佛,连带身体也变化了,叫即身成就,这是秘密。所以我上午告诉大家,像我这一生,不敢说世界上这些统统学过了,但几乎差不多学遍了。回过来一看,原来这许多的法门,都是从佛讲的变出来,大家都给这些花样骗住了,【其实就是修出入息】。”
中国佛协副会长净慧长老:“调呼吸,是佛教一切法门的基础...次第禅修什么?最基本的就是修安那般那。”
有人问智者大师:“一切法门都可以为入道的初门,为何您只说安那般那是初门呢?大师答:“不然。今依佛教,如经说,安那般那是三世诸佛入道初门,是故释迦初诣道树,欲习佛法,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乃至还净,具如瑞应经所说。”
大师又云:“三世诸佛入道之初,先以六妙门为本。如释迦初诣道树,即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游止三四、出生十二。因此,证一切法门,降魔成道。当知菩萨,善入六妙门,即能具一切佛法,故六妙门即是菩萨摩诃衍。”
提婆菩萨说:“佛说甘露门,名阿那波那。于诸法门中,第一安隐道。”
--摘自《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前言
原置顶贴是本人主要参考现代某些南传禅法,结合实践经验而汇总出来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采用此法练习者不太多①。所以,本人又主要参考了《佛说大安般守意经》、《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坐禅三昧经》与其他大德有关论述,结合现代社会众生根机重新撰文,以使此法门能够广泛流布,利益同道。
在智者大师所著的大、小止观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大师把安那般那融入“六妙门”中。在信息爆炸、知识传播方便而广泛的现代社会,对于末法时代定根普遍陋劣而慧根较多的众生,六妙门确是再适合不过了② 。
在六妙门的六个步骤中,数息、随息与止息是前三个,属于“入定方便”,即入定所需要的三个方法或步骤;而后三个如观息、还息与净息,则属于“慧方便”③,即开悟所需的三个方法或步骤。
鉴于末法时代禅定难得的现状,故本贴只详述前三个步骤,即数息、随息与止息,完成这三个步骤即可入定---欲界定或初禅未到地定(近分定)。
这三个步骤,相当于四念处中的“身念处”。什么时候能到“受念处”呢?进入止息,达到初禅未到地定后,或经数日或一年半载,有禅触发生(初禅八触),有了喜乐感,才算到了“受念处”。
安那般那法门详述
数息,指数什么?
根据以上有关经论,数息观中的“息”并非指呼吸本身,而是指“绵绵不绝、若存若亡”的初步“止息”之相,即息相。不过,如果结合实践而言的话,真到了息相,也就用不着数息了,因为这已经到了第三步即“止息”。
那么在实践中,【第一步的数息,是指数什么呢】?这就有必要懂一些关于呼吸的基本常识。
在有关经论中,呼吸之相分为风相、喘相、气相、息相,其实就是呼吸由粗变细过程中的四个阶段。
1、风相:刚开始的时候,呼吸的感觉最粗重明显,你能明显听到呼吸的声音。这就是呼吸的风相,就像刮风一样,能听见声音;
2、喘相:呼吸变细,呼吸没声音,风相消失了。但你感觉体内的(呼吸)气息不通畅,不是畅通无阻。总是某个地方的气息有点堵,气息不能很顺利的通过去。这就是呼吸的喘相--喘气之相,就像你呼吸时,一口气还没吸完,就呼出去了。故《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中说:“气出入不尽为喘”,即是此意。
3、气相:呼吸变的更细,喘相也消失了,体内的气息运行通畅,没一个地方堵着的。但还是有“气相(呼吸之相)”,就是说,虽然呼吸没声音,也畅通无阻了,但“呼吸的感觉”还是很明显。你很清楚自己在呼吸!【此时的气息叫“长息”】。
4、息相:呼吸变的微细,连呼吸的感觉也不明显了,那种感觉隐隐约约,似有似无,【此时的气息叫“微息”】。特别注意了,还能感觉到呼吸,只是呼吸很微细(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但如果不特别注意,又好像感觉不到呼吸。这就是呼吸的息相:绵绵不绝、若存若亡。实际上是有呼吸,不过很微细而已。
达到了息相,即到了六妙门的第三步--止息。按照《瑜伽师地论》,这只是初步的止息,到了止观的“止”,此时才算有了最初步的定力,即初证奢摩他。慧根很好的,就可以在此定中,开始“(慧)观”了。
为什么说这只是初步的止息呢?因为此时刚刚到“微息”,只是粗重明显的呼吸“止”住了,但还有微息。连微息也真正停止,是在第四禅,所谓舍念清净地,没有念头了所以也就没有任何呼吸了。故此,《佛说大安般守意经》说:“得四禅,微息止也。”
介绍这么多常识,意在说明在实践中,在数息阶段,最好是先放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