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第五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第五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1. 湖畔派诗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组成诗派,隐居湖区,创作大量赞美自然、缅怀中古和农村生活的诗篇。华兹华斯成就最高,代表作《丁登寺》。他们推动了英国诗歌革新和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
2. 《抒情歌谣集》是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合作的诗集,绝大多数诗歌由华兹华斯创作。包括《丁登寺》和《古舟子咏》。这部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诗歌领域的里程碑。它摒弃了古典主义原则,以平民语言描绘自然与人民生活,开创了现代诗风。
3. 拜伦式英雄,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塑造的悲剧性英雄,孤傲叛逆,具有非凡才能和力量,却无法在腐败社会中施展,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痛苦,以挑战的态度反抗社会压迫。这些形象反映拜伦的孤独和悲观情绪。
4.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的长诗,写诗人游历各地,反映被奴役民族渴望自由,首次塑造了“拜伦式英雄”哈洛尔德。诗作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内容独特新颖,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先河。
5. 《堂璜》是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写主人公堂璜的游历与爱情冒险,揭露社会黑暗,充满对正义的爱与对压迫者的同情。诗作语言明白晓畅,艺术风格独特,代表浪漫主义时代欧洲诗歌最高成就。
6.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雪莱的诗剧,刻画普罗米修斯与朱比特的冲突,展现人类苦难与解放的主题,通过艺术手法创造出宏大、神奇的诗世界。
7. 美丑对照原则,雨果提出的美学原则,强调艺术家应同时表现美丑,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这一原则在雨果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
8.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小说,描述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对爱斯美拉尔达的迫害,通过这一故事反映了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与对弱者的同情。
9. 《静观集》是雨果的诗集,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田园诗、社会诗、爱情诗、哲理诗等。其中一些诗作感人至深,是法国抒情诗中的佳作。
10. 《海上劳工》是雨果的小说,讲述青年渔民吉里亚特克服困难,为娶代律雪特而海上取机器的故事。小说歌颂劳动者精神。
11.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小说,以冉阿让的悲惨生活为主线,反映19世纪社会问题,揭示社会不公与人性的光辉。
12.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不满社会,有远大抱负,却最终无所作为。
13. “小人物”特指俄国社会中的小职员、小官吏,地位低下、生活贫困,成为“大人物”侮辱的对象。
14. 《叶甫盖尼·奥尼金》是普希金的小说,描写贵族青年叶甫盖尼的空虚生活,成为“多余人”的形象。
15. 《三个火枪手》是大仲马的小说,描述乡下贵族子弟达尔大尼央与三个火枪手的友情与冒险,成为世界通俗小说的典范。
16. 《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马的小说,讲述主人公唐泰斯的复仇故事,情节曲折,人物鲜明,成为通俗小说典范。
17. 《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集,是诗人自我与民族成长的史诗,象征生命力和民主。诗集风格大胆,艺术上打破传统,开创自由体诗。
18. 《白鲸》是麦尔维尔的小说,以实玛利的海上经历与对巨大白鲸的追求,具有社会、宗教和象征多重意义,是美国想象力的辉煌表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