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内容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2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一、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一、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

(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

(3)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最后本讲阐述了关于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二、唯物辩证法

该部分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其重要原理有:

1.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度的含义及其认识意义。

3.质量互变规律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

4.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即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原理。它内含以下内容:(1)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矛盾的转化原理以及二者之间的综合。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8.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三、认识论

本部分围绕着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有机结合,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其重要原理有:

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原理

2.认识的主体及其形成和发展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发展辩证过程的原理

5.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

6.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原理

7.真理的具体性原理

8.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9.检验真理标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

10.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唯物史观

本部分围绕着社会和人两个主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的主要内容。认为社会发展的背后动力使人们集体性的组织生活的方式的变化。所有组织社会的基本成分(上层建筑)(社会阶层,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等都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外化体现。上层建筑所包含的关系都与经济活动中不同分工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经济活动的分析是组成社会的各种关系与机制分析的基石。

首先,总括性地说明人类社会的产生、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以及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这是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诸原理的前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第二,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结构。

其重要原理有: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原理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原理

3.社会的实践本质原理

4.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原理

5.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

其次,着重讲述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以及社会历史的主体,并从两方面加以具体阐述:第一,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动力;第二,历史的创造者。

其重要原理有: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2.“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3.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辩证关系原理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原理

5.交往理论

6.科学技术双重效应

7.历史观和党的群众观的统一

拓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阶层冲突的分析来帮助理解系统性的经济社会变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生产资料与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的。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革命的最终结果便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一种基于社会公有产权的生产模式,基于个人贡献所得的分配模式以及按需生产的经济模式。尽管马克思并未预言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但他指出基于科技及生产率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将会过渡到共产主义。到那时阶级,国家,社会将被公有制取代。

各尽其用,各取所需。马克思其实也是一种早期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其供需理念分析了物质条件即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经济活动以及社会需求的关系。认为这些关系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其上层建筑。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在一个社会政治体制安排下没能被很好的利用是阶级冲突产生的一个原因。

参考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分支)-百度百科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27/2/938058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