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是什么意思
登基又称即位,即皇帝即位。
新皇帝继位,纪年改元,以示万象一新,有些皇帝登基并不改元,如后周世宗、恭帝都未改元,而是沿用太祖的“显德”年号,由此可看出国家的兴衰变化“即立”在周代青铜器铭文中是常见的词汇,元年师兑簋铭文中有“惟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在周,各康庙,即立”。
又如谏簋铭文中有“惟五年三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师录宫。旦,王各大室,即立。司马共右谏入门立中廷”根据刘雨《近出殷周金文综述》等资料辑录的西周青铜器金文出现“即立”的情况,可明显看出西周金文“即立”有一定的格式。最典型的是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
相关部分为:“唯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王在周康穆宫,旦,王各大室,即立”本句可分为若干部分,第一部分是时间,本句中为“唯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有纪年有纪月有月相有纪日,第二部分是“王”在某宫庙,本句为“王在周康穆宫”。
第三部分是王“格”大室而即立“格”字有的学者释读为“各”字,《尔雅》“格,至也”。本器金文第三部分为“旦王各大室即立”用现代汉语说这个“即立”的格式的话,就是某年月日,周王在某宫庙,清晨周王来到大室,即立。
登基的《春秋》记载:
《春秋》这部编年史记载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十二位鲁侯在位时代的大事《春秋》在这十二位鲁侯中的七位的元年记载了“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一次记载鲁定公元年“夏六月戊辰,公即位”在鲁隐公、鲁庄公、鲁闵公以及鲁僖公四公的元年《春秋》书“元年春王正月”。
不书“公即位”而在前述这八次“公即位”之外《春秋》再没有“即位”一词的出现对《春秋》的书“公即位”现象自古以来有很多讨论,根据上述特点,杜预认为《春秋》的“公即位”是记录新君的即位之仪式,孔颖达等人赞成此说。
杜预和孔颖达以此观点解释四公缺书即位的原因《左传》解释鲁隐公缺书即位是“摄也”杜预认为其“假摄君政,不脩即位之礼”鲁庄公缺书即位,《左传》解释为“文姜出故也”杜预认为鲁庄公因此不行即位之礼。
鲁闵公缺书即位,《左传》解释为“乱故也”,杜预分析为“国乱不得成礼”鲁僖公缺书即位,《左传》解释“公出故也”杜预认为“即位之礼有阙”。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