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济译作《哈姆雷特》特点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27
林同济教授,作为莎士比亚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翻译的《哈姆雷特》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林教授的深厚学术背景至关重要。他不仅是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长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思想和历史的研究,尤其在莎士比亚著作方面有深入研究。他曾作为唯一的中国人参加1980年的

林同济教授,作为莎士比亚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翻译的《哈姆雷特》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林教授的深厚学术背景至关重要。他不仅是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长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思想和历史的研究,尤其在莎士比亚著作方面有深入研究。他曾作为唯一的中国人参加1980年的伦敦国际莎士比亚学会年会,其对莎学的执着追求和早年广泛阅读经史子集和诗歌词赋,使他对英语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语言有深厚理解,这为他翻译《哈姆雷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林教授的翻译风格严谨,他参考了多个权威版本,如1604年的四开本和1623年的对摺本,以及John Dover Wilson的新剑桥本等,确保译作准确无误。他尤其注重保持原作的诗律,如五步抑扬格和双行押韵,使其既有戏剧节奏,又保留了莎剧的抒情性。例如,他将哈姆雷特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翻译为"存在,还是毁灭,就这问题了",既保持了原文的韵律,又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林译《哈姆雷特》的独到之处还体现在形象语言的运用上,如在处理原文的韵脚时,他巧妙地将莎剧的诗意与汉语诗歌的传统结合,如"让地不给我营养,天不给光",既保留了原作的韵律,又符合中文表达。他强调译者有责任深入理解剧中的形象词语,如将"变色龙"等形象比喻恰如其分地融入翻译,使译作更具戏剧效果。

最后,林教授的翻译注重戏剧标点,借鉴古本四开本的校订,以适应汉语表达和保持剧文的清晰。通过细致的标点处理,如圆括号的使用,他成功地传达了原文中角色情绪的起伏和对话的语调变化。

总的来说,林同济教授的《哈姆雷特》译本在忠实原文的同时,通过严谨的翻译和形象语言的运用,成功地再现了莎士比亚的诗剧风格,体现了他对保持原剧风貌的不懈追求。这部译作不仅是他对莎学的贡献,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翻译莎剧的典范,强调了忠实原文与创新表达的平衡。

扩展资料

林同济(1906-1980),福建福州人,“战国策派”主要代表人物。著有天地之间。 林同济超越了专家范畴,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国家、民族、文明的热爱认同。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27/2/934460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