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干货 | 教育基础必备的100个考点
教育基础知识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以下是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1. 《学记》是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著作,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
2.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教育理论上的重要贡献。
3. 柏拉图的《理想国》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
4. 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5.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著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6. 培根和康德在教育学的独立学科地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7.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提出了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8. 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和儿童本位思想。
9. 裴斯泰洛奇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和情感教育。
10. 洛克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1. 第斯多惠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其著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对德国教育有深远影响。
12. 斯宾塞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的观点。
13. 乌申斯基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4.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原则和四段教学法。
15.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观点。
16.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
17.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8. 近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等。
19.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包括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梁漱溟等。
20.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具有社会属性和相对独立性。
21. 生产力、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对教育产生影响。
22. 教育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
2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继承性、受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
24.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25.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6.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27. 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28.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社会和个体的需求。
29. 义务教育的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30. 教育制度包括国民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等。
31.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32. 学制类型包括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33. 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包括“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
34. 课程的类型包括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5. 中小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36.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必修课程。
37. 新课改调整了课程结构,包括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综合课程和初中综合课程、高中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农村中学服务课程。
38. 新课改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激励评价。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