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生物全系列-05
古细菌,作为特殊生态下生存的细菌,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化学组成。它们适合高温、高盐及缺氧环境,细胞壁不含肽聚糖,细胞膜脂类与其他生物各异,RNA聚合酶和核糖体中的蛋白质与真核细胞相似而与原核细胞不同。古细菌被认为是地球早期古老细菌的代表,保持了原始形态,较早与其他细菌分道扬镳。因此,有人主张将古细菌从原核生物中划分出来,形成古细菌界,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并列为界。
古细菌的发现推动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该学说认为生命由古菌域、细菌域和真核生物域构成。Carl Woese和George Fox在1977年提出的古细菌概念,基于其在16SrRNA系统发生树上的独特位置。初期,古细菌和真细菌被分为两个界或亚界,后被重新命名为古菌和细菌,与真核生物一起构成生物的三域系统。
古细菌分为产甲烷细菌、极端嗜盐细菌和嗜酸嗜热细菌,分别适应于极端特殊的生态环境。它们拥有独特的16S核糖体RNA寡核苷酸谱,分子水平上与真核生物和真细菌有显著差异。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生物分类的认知,将生物分为细胞形态的三大类群,为探索生命起源和真核细胞起源提供了新线索。
单个古菌细胞直径在0.1到15微米之间,形成细胞团簇或纤维可达200微米,形状多样,如球形、杆形、螺旋形、叶状或方形。这些形状可能由细胞壁和原核生物细胞骨架维持,与其它生物的细胞骨架成分不同。
古菌的细胞结构、组成和运行与细菌类似,但具有显著差异。古菌膜由不同于其它生命形式的分子组成,细胞壁由表面层蛋白质形成,提供化学和物理保护。古菌鞭毛操作类似细菌鞭毛,但组成和发育过程有明显不同,与细菌IV型菌的性菌毛进化而来。
古菌广泛存在于全球各种生态系统中,适应极端环境,包括高温、极冷、高盐、强酸或强碱环境,以及中性环境如沼泽、废水、海洋和土壤。一些产甲烷的古菌存在于动物消化道中,如反刍动物、白蚁或人类体内,对其他生物通常无害,至今未发现致病古菌。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