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孔子私学
孔子大约在30岁时﹐开始讲学﹐创办了儒家学派的第一所私学。颜渊﹑曾点﹑季路等就是他最早的学生。孔子平时在曲阜城北的学舍讲学﹐出外游历时﹐弟子们也紧相随。孔子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名声﹐弟子也就越来越多﹐孔子私学成了规模很大的教学团体。孔子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地区﹑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入学。孔子私学的学生主要是由平民所组成的﹐据近人考证﹐孔子学生真正来自贵族的﹐只有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孟懿子等少数几人。孔子私学教育的对象从贵族推广到平民﹐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兴起﹐顺应了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孔子私学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培养从政的人才。“学而优则仕”包涵着这样的意思﹐即不学﹐或者虽学而不优﹐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用它来补充世袭制﹐这一点对于奴隶制传统是有所突破的﹐对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私学﹐以六艺作为教育的内容。这是儒家私学有别于墨家﹑法家私学的基本特征。孔子私学里主要的科目是“诗﹑书﹑礼﹑乐”﹐目的在于灌输奴隶主阶级的政治﹑道德思想﹐是为了“复礼”。但是﹐孔子私学所传授的也不都是宣扬奴隶主阶级意识形态的东西﹐其中一部分是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以及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奴隶主贵族的反抗﹑控诉的材料。例如﹕《尚书》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据清代顾栎高的《毛诗类释》中的统计﹐《诗经》讲到的动植物达 334种﹐而且记录了大量关于动植物的形态﹑物性﹑栽培和饲养的方法。孔子通过办私学﹐把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六艺推广到平民中去。孔子私学里﹐要求学生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因而特别重视道德教育﹐而且积累了不少经验。首先是重视树立学生的道德信念﹐并予以感情的陶冶与意志锻炼﹐使之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在春秋末期﹐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是其它学派的私学所不及的。它在学术思想上的贡献和影响﹐也是当时没有哪一家私学可以相比的(见孔丘)。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在教育上影响最大的是孟子私学和荀子私学。他们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学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