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系统的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LTM)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长时记忆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它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个天文数字,几乎是无限的。在长时记忆中,信息可能保存至永远。短时记忆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引起人们广泛研究的。自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研究记忆以来,长时记忆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一切信息都是通过短时记忆才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也就是将当前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对信息进行组织。事实上,有的信息似乎不需要意识努力,是自动编码进入长时记忆中的。
⒈语义代码
将信息成功地编码进入长时记忆是相对深度水平加工的结果。为了做到深度加工,人们往往忽略了刺激的物理特征或其他细节,集中在信息的意义方面。因此,在短时记忆中主要涉及的是听觉代码,而在长时记忆中主要涉及的是语义代码。或者说,在长时记忆中,人们更多地对一般意义或一般的观念编码,而不是去记事物的特定细节。
在长时记忆中,语义代码占主导地位。在一个经典研究中,将24对联系紧密的单词(如桌子一椅子,粉笔一黑板等)打乱次序后组成一个48个单词的词表。呈现后让被试自由地回忆这些单词。虽然在呈现时这些单词是杂乱无章的,但是回忆时,人们还是把联系紧密的词汇放在一起回忆。在呈现时即使把桌子和椅子,,用17个其他单词分割开,回忆时还是将它们放在了一起。而且,词表中各对单词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准确再现的比例越高。因此可以证明,被试在刺激呈现时就已经根据刺激之间的语义联系将它们组织在一起了。
⒉视觉代码
长时记忆中,人们也将视觉表象编入长时记忆。例如,人们能够较容易地记住图画,一个原因是由于图画具有许多明显的特征,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进而被接收和编码。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这些刺激同时使用了视觉和语义两种代码进行编码,利用两种代码表征比仅仅使用一种代码在提取时可利用的线索多,所以记忆效果更好。有些人具有很强的遗觉象或称照片式记忆。他们对所看到的一切几乎都具有自动的、长时的、详细而鲜明的表象。大约百分之五的学龄儿童具有遗觉象,而在成人中几乎没有人具有这种记忆。这种储存详细图像的能力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至今还是个谜。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形式:再认和回忆
⒈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实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人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⒉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长时记忆的容量大,保持的时间长,一般被认为是无限的。但记忆并不是对信息的被动接收与保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储存是一个对信息的建构过程。
长时记忆中的大量信息不像一个非常规范、整齐的图书馆,它的特点是有一个各种关系混合的大杂烩式的框架。通过以下几个例子可能有助于我们对它的理解。
记忆实验用词表 斑马 菊花 土豆 野猪 狐狸 玫瑰 书架 骆驼 铅笔 白菜 冬瓜 老虎 香菜 墨水 日历 山羊 丁香 茶花 海豚 牡丹 橡皮 书包 洋葱 大象 腊梅 番茄 水牛 老鼠 茉莉 豌豆 首先,你试着记一下表中的30个单词,过一段时间你去回忆时,就会发现长时记忆中的组织工作,即那些单词已被归入四个类别之中:动物、蔬菜、文具和花。归类表现为对于相关或相似的项目,无论在有序或无序的条件下呈现,都是按一定的类别组织起来记忆的。其次,当各种信息在概念上有一定层次的逻辑关系时,在记忆中就会按照它们的共同特性构成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如图所示。研究证明,这种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可以有力地提高记忆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很好地组织在一个层次化的系统框架里,有些知识被组织在体系不大清晰的框架中,称为语义网络,它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依据语义网络,当你想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很容易地会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做扩散激活。通过上述几种组织方式,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图式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所具有的图式也不同。图式对记忆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为编码新信息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接受新事物并具有个人特点。另一方面,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信息的回忆效果,它使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得到激活后,往往不是直接的简单向外提取,而是经过推理进行建构,提取出来的是按照图式改造过的信息。例如,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观点重新组织学习的材料,对自认为无关紧要的细节进行删除,夸大感兴趣的内容,将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代之以熟悉的事物,等等。总而言之,人们利用现有的知识组织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