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最经典的一篇
梁启超家书最经典的一篇是《告长春宜春衷心家书》
这篇家书写于梁启超赴美留学前夕,是给他的儿子梁漱溟写的,内容涵盖了梁启超对子女教育、家庭价值观和国家兴衰的忧思。整篇书以儿子当前所在的长春和宜春两地命名,传达出了梁启超父亲对儿子的嘱咐和期望。
在这篇家书中,梁启超首先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到,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培养人才的基石。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告诫儿子要诚心诚意地学习,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才能。梁启超在家书中还对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政治主张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
他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宣传西方科学文化,充分显露了年轻爱国志士的朝气和锐气。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一度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破坏”:“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此一定之阶级,无可逃避者也。有所顾恋,有所爱惜,终不能成。”
但是这种居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摇摆,在梁启超的身上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仍然和康有为一道,鼓吹改良,主张“斥后保皇”。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