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岳传的注释译文
(1)庐州:庐州府,府治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巢县:即今安徽省巢县,当时为庐州府辖县之一。
(2)孝谨:孝顺父母。
(3)郡守:即知府。
(4)谒(yè叶):拜见。
(5)代请:代为求情。
(6)使:假使。
(7)不祥:不吉利。
(8)贳(shì世):赦。
(9)挠:干扰、破坏。
(10)兢兢:小心谨慎,兢兢业业。
(11)其:岂。累:连累。该句意谓:岂敢因替富人求情而连累您循私枉法。
(12)文文山:文天祥,号文山,宋朝末年民族英雄,以坚持抗元,被俘不屈而著于青史。
(13)陕西盗起:指李自成等为首的明末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诬农民起义为“盗贼”。
(14)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明末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崇祯年间(1628—1644)进士。因镇压农民起义军,累迁右佥御史、南京兵部尚书。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灭明朝,他在南京拥立福王,督师扬州,抵抗清兵,城破被俘,不屈被杀。
(15)军门:驻军营地之地。古代行军时,常于扎营之地树两旗杆为门。
(16)无何:没有多久。
(17)勤王:封建社会当皇权受到威胁时,起兵援救皇室叫勤王。
(18)市京兵部尚书: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以南京为留都,并仿中央设各部。史可法因巡抚淮扬有功,升任南京兵部尚书。
(19)檄(xí席):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喻、或征讨的文书。赀(zī资),钱财。
(20)倡:倡导。
(21)“上崩”句:1644年3月,李自成军攻克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崩:皇帝死称崩。
(22)福王世子:福王即朱常洵,为李自成军攻克洛阳后处死,其世子(王的嫡长子)朱由崧逃往淮安,继承福王称号,于1644年(顺治元年)即位南京,建立南明政权,次年改元弘光。
(23)条列:按条列举。
(24)当事:当权者。
(25)北兵:指请兵。戴名世在这里对清兵称“北兵”,而不称“大清兵”,是对清廷表示不敬。
(26)大学土:官名,明后期相当于相位。清兵南下时,史可法任南明王朝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指挥。
(27)主:死者的牌位称“主”。
(28)麾(huī挥):挥手,表示不让接近。
(29)践:踩。禹功:大禹治水之功。该句意渭,大禹治水,使土地免于洪水之灾。踩在土地上要追念大禹之功。
(30)粟:谷子,这里泛指粮食。稷(jì季):稷神,传说远古时代历山氏之子名农,能植百谷,后祀以为神。以上两句表示不忘先朝功德,是含有民族感情的话。
(31)胶庠:旧时对官立学校的通称。《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古代称大学为“胶”,一般乡学为“庠”。达句意谓:吾家历来享受国家教养的恩泽。
(32)薙:“剃”的异体字。1644年至1645年(顺治元年至二年),清政府一再下薙发易服令,令汉人薙发留辫,不从者“杀勿赦”,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
(33)曷(hé何):何不。诸:之乎。
(34)何之:哪里去。
(35)死所:死得其所。
(36)唯唯:对劝慰者客气而简单的答话,犹言“好的,好的”。
(37)髡(kūn坤):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法。
(38)毋(wú无):不要
(39)顷之:不一会儿。
(40)私谥:封建时代帝王、贵族、文武大臣等死后,出朝廷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给予一定的称号,叫做谥。私谥是指不是朝廷赐予而由民间人士给予谥号。 杨维岳是庐州府巢县人。生性孝顺而恭谨,爱好读书,坚守正道。曾经凭借他的文章被知府赏识。一天,去拜访知府,恰好碰上一个犯法的富人,知府教杨维岳替他打官司,可以获得几百两银子。杨维岳推辞说:“犯罪自有公法处置。假使这个人不应该判罪,而我接受他的银子,就会不吉利;假使这个人应该判罪,却因为我的缘故而赦免了他,这是用私情干扰公法。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知府因此更加敬重他。杨维岳读书读到忠孝大节之处,常常多次流泪。他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就画了他的像供奉他。 崇祯年间,盗贼蜂起,都御史史可法任扬州巡抚。杨维岳说:“这个人是当代伟人,不可以不拜见。”于是徒步到驻军营地拜见史可法。没过多久,北寇的进攻更加急迫,皇上诏令天下起兵救援。这时史可法已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杨维岳捧着檄文哭着说:“国家大事到这个地步,我还要家干什么呢!”当即变卖家产来做大家的表率。
崇祯十七年,皇上死在煤山。杨维岳听到这件事,面向北方痛哭,连续几个昼夜不愿吃饭睡觉。不到一年,清兵渡过长江,国都被攻陷。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抗清,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杨维岳哭着说:“国家培养读书人几百年,以身殉国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史公!”于是在庭院里设下史公的牌位,写了祭文哭拜他。家人送来米粥食物,他挥挥手叫拿走;平时喜欢饮酒,也拒绝了。他说:“现在正遇上国家大事如此糟糕,还能吃得下喝得下吗!”过了几天,清兵到来,下令剃发,杨维岳不肯。有人说:“您何不为此而避一避呢?”杨维岳说:“能躲避到哪里去呢?让我死吧!让我死吧!”他的儿子对着他哭泣,杨维岳说:“孩子!我一生读书做什么用?如果有一天要我苟且偷生,我信守大义,坚决不干!我现在能够死得其所了,你哭什么呢?”有人来劝慰他,他只是躺着随便答应罢了。写下宁死也不剃发的文字来表现他的志向。一连七天不吃饭,仅存一点气息。来看望他的亲属越来越多,他忽然睁大眼睛看着儿子说:“前几天表现我的志向的文字,千万不要拿它给世人看。”不一会儿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知道这件事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民间给他立的谥号是文烈公。
唉!三代以来,兴亡更替的事情多了。做臣子的常常身居高位却不愿为国家而死,平民、书生又认为为国而死不是自己的事,那么这样就没有一人愿为国而死,君臣之义不断绝还能有多久呢!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