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绘画新印象派
新印象派,又称为“点彩派”,是继印象派之后在19世纪80年代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新印象派在技法上的革新,抛弃了轮廓线条的划分,转而使用点状的小笔触。这些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构成形象。
新印象派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更加深入地运用科学化的描写法来追求对外光的表现。他们采用分割法作画,即色光的混合,能增加光量,提高反射率与明度。画家们在画面上使用纯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混颜色。中间色是观赏者在一定距离内眼中的自然混合,而不是画家在调色板上混成的。
基于光学原理,新印象派将色调分割成七种原色——太阳光的七色,作画时纯用原色小点排列,利用人们眼睛自行混合色彩,而调色的工作直接诉诸视觉作用。例如,桃色是由白和红色调成的,但如果将白色和红色摆在一起,不使其混合,观者在一定距离内看过去,仍有“桃色”的感觉。为了保持色彩本身的纯度和明度,避免调色盘上的色彩混浊,新印象派尝试直接在画面上点上原色小点。
新印象派的另一特色是构图上的数理构造,他们从色彩的细密分割、面全体布局,直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物远近大小的关联,都依固定比例分割。在形态关系上,他们追求韵律的统一,以造型手段表现出一种梦幻的诗的氛围。
综上所述,新印象派在技法和构图上都有着科学化的追求,通过光色规律和数理比例,创造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艺术作品,为后世美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实践路径。
扩展资料
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兴盛与70、80年代,反对因循环守旧的古典主义和虚构臆造的浪漫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他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 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