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绍兴
绍兴县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 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县、资源小县,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强县和第一纺织大县。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 在2004年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中,绍兴县占有20席。 经济以轻纺为主,所有制结构以民营为主,工业销售的85%来自民营企业,具有浓厚的浙江色彩。如果说昆山是打工经济,顺德是老板经济,绍兴县就是民营经济。绍兴县的发展需要在外资上下工夫。
绍兴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波,西邻杭州,下辖4个街道、15个镇,人口71万县域面积1130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柯桥。 绍兴县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从秦汉(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士之乡”之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县之一。1991年起,均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多次名列前10位。1988年起,连续三届名列全国财政收入“十大财政县”行列。2002年,再次跻身全国经济十强县。绍兴县还是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绍兴县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依托中国轻纺城建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已初具规模,是绍兴县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全县涌现出一批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 美、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新城镇。
200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宏观调控持续、国际贸易磨擦加剧、要素制约严重等新情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保强争优、统筹发展”工作主题,扎实开展“五个年”①活动,攻坚越坎,负重奋进,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5:64.5:29.0调整为 : : 。人均生产总值 元,比上年增长 %。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简称百强县)排名由上年的第十位晋升为第九位。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升级取得较大突破,三产比重明显提高,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素制约突出,部分企业赢利能力下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仍然不少,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仍需进一步协调。
二、农 业
全县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6.51万亩,总产量16.3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0.3%,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53:47调整为55:45。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0.07万亩,比上年下降3.2%。其中:蔬菜播种面积20.10万亩,比上年下降5.0%;花卉播种面积4.47万亩,比上年下降3.9%。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林特基地不断巩固扩大,全年新发展林特基地1.22万亩,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22.95万亩,茶叶产量9223吨。农庄经济蓬勃发展,全县已建和在建的休闲农庄37家,其中已建成20家。牧、渔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全县有效控制了禽流感冲击,全年生猪饲养量56.25万头,比上年增长3.2%,肉类总产量3.29万吨,比上年增长6.9%,家禽饲养量603.38万羽,比上年减少11.0%,淡水产品产量2.44万吨,比上年增长4.2%。
科技兴农进一步深入。大豆蛋白纤维等一批高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进入规模化生产,全县新增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家。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启动推广,创新一批生态农业模式,“稻鸭生态共育标准”成为我县首只省级地方标准,新增国家绿色食品4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0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12只。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3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家。
外向型农业持续发展。全年新建外拓基地10.50万亩,累计达到84.80万亩,拥有外建加工企业18家,其中2家被当地认定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外设市场及农产品直销点205个,境外贸易公司7家, 境外农贸市场1家。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清水河道”建设全面展开,全年完成水利总投入2.65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3.95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54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7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03.48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363.25亿元,利润总额52.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5%、23.8%、0.6%,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0.5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127.02亿元,利润总额40.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23.7%、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布及丝织品35.92亿米,比上年增长14.4%;印染布113.51亿米,比上年增长17.3%;化学纤维127.77万吨,比上年增长20.2%。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纺织业升级势头良好,印染后整理技术加速推广应用。规模以上非纺与大纺织业比重由上年的22.4:77.6调整为28.7:71.3。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循环经济深入推进,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1%。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得分196.34分,万元产值电耗497.53千瓦时/万元,比上年下降4.4%,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3.1%。
规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99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其中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193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超1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22家,超20亿元的企业5家,超60亿元的企业1家。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县上市企业累计达到8家,企业管理创新在全县面上不断推广。
建筑业发展迅速。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6.40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实现利润9.54亿元,比上年增长37.5%,税金总额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43.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25万平方米。年末拥有特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家,一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0家,二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8家。2005年,共创建省级及以上优质工程36项,其中“鲁班奖”(含参建)3项、“国优工程”2项、“钢结构金奖”8项、“白玉兰奖”5项、“钱江杯奖”10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总量继续增加。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性投资12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城市建设及非工业投资55.44亿元。
投资结构明显优化。非纺与大纺织业的比重由上年的38.2:61.8调整为60.9:39.1,其中大纺织业完成投资46.90亿元,比上年下降29.1%,非纺行业完成投资73.18亿元,比上年增长78.9%。
投资强度不断提高。全县土地投资强度达到149万元/亩,比上年提高20.6%。
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0.3%,开发面积328.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9%,新开工面积109.9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5.4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3.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8%。2005年,房地产企业新增二级资质企业1家。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