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外省迁入贵州的高等学校有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22
抗日战争期间,外省迁入贵州的高等学校如下:抗日战争期间,外省迁入贵州的高等学校有多所大学。以下将对这些高校以及其发展历史进行详细解答。1.贵州大学贵州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02年的贵州卫理公会医院医学堂,1938年由原长沙协和大学定型为贵州大学,抗战时期由陕甘宁边区
抗日战争期间,外省迁入贵州的高等学校如下:
抗日战争期间,外省迁入贵州的高等学校有多所大学。以下将对这些高校以及其发展历史进行详细解答。
1.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02年的贵州卫理公会医院医学堂,1938年由原长沙协和大学定型为贵州大学,抗战时期由陕甘宁边区扩建大学部,同时也招收了一些外省文化人士做到教授职务。
2.燕京大学
1937年,燕京大学搬迁至贵阳市的小河一带,1938年奉办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并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大燕京分校”依然在此地开课。
3.交通大学
1940年,当时位于南昌的江西汉藏道路交通学院迁往贵阳,并把校名改为“南昌大学交通学院”,随后被国家教育部批准调整改为“国立交通学院”。
4.河南大学
1938年,受战争影响,河南大学被迫向南方迁移,当时全校师生四千余人经著名教育家马士英等人们努力,由周口终于运至贵州。
5.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于1938年抗战时期迁往贵阳,原负责招生局的北洋政府代表也都随南开大学一起迁到贵阳市安置。
6.大夏大学
由贵州兴义人王伯群任董事长、马君武任校长的大夏大学,建于1924年,原为上海一所私立大学。“七七”事变后,该校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一所联合大学,1937年10月迁到江西庐山牯岭。不久,由于战火迫近,南京沦陷,江西变得危险,学校只得继续西迁。
为避免师生过多,转移困难,原复旦大学迁移重庆,大夏大学则迁往贵阳。1938年初,经过一番颠沛流离的大夏大学师生抵达贵阳。
总之,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长时间的战乱和国民党政府的转移,不少的高校选择远离战火,来到了贵州,并在当地积极发展。这些大学为贵州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助力了中国的教育进步和发展。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大理哪个省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