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船政学堂马尾船政学堂的诞生
左宗棠提出了一项创新举措,即设立“求是堂艺局”,旨在培养熟悉中外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的人才,以推动中国科技发展。这个名称来源于左宗棠本人,他在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1866年12月11日)提交的奏折中详细阐述了艺局的设立目的,强调不仅是为了造轮船,更是为了传授制造和驾驶技术,使中国人才辈出,技艺得以传承。他认识到初期可能面临人少愿学的困难,因此提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提供优厚待遇和严格的课程考核,以及定期考试和奖惩制度,确保学员的专注学习。
左宗棠制定的《求是堂艺局章程》详细规定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制度,包括假期安排、学习纪律、生活补贴、疾病管理、考试制度和学制年限等。艺局从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866年12月23日)开始招生,同治六年正月十五日(1867年2月19日)已初具规模,设有驾驶专业,严复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局学习。船政学堂不仅专注于造船和水师的培养,也重视教育的长远发展,将学堂设在定光寺和仙塔街,显示出创办者对未来战略的深思熟虑。
1918年,严复回忆起自己十五岁时作为海军生的经历,那时的求是堂艺局条件简陋,但孕育了后来一批人才。1901年,他以诗表达对那段岁月的怀念,标志着中国第一所新式教育的求是堂艺局正式诞生,为中国的现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为求人才沈葆祯主持了求是堂艺局的首次录取考试,亲自为考试制定、批阅试卷,求是堂艺局首次录取考试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的严复。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在沈葆祯的苦心孤诣下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船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