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22
时 间 的 计 算 一、地方时  (一)概念:因 而异的时刻(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  (二)特点:1、东边时刻较 ,西边的时刻较 ;        2、正午时地方时为 点,子夜时地方时为 点;        3、经度相差 ,地方时相差1小时;        4、地方时差

时 间 的 计 算

一、地方时

 (一)概念:因 而异的时刻(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

 (二)特点:1、东边时刻较 ,西边的时刻较 ;

       2、正午时地方时为 点,子夜时地方时为 点;

       3、经度相差 °,地方时相差1小时;

       4、地方时差 分钟,经度相差1°。

二、区时

 (一)概念:每个时区的 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所有地方共用的区时。

 (二)时区划分:1、一太阳日 小时,便将全球划分为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 度;

         2、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东西各跨 度,定为 时区或 时区;

         3、以中时区为基准,东西各划分出 个时区;

         4、东西十二区各跨 度,合为一个时区。

         

         

         

         

         

         

         

         

         

         

         

 (三)特点:1、 的时区区时较早, 的时区区时较晚;

       2、相差几个 ,就相差几个整小时;

       3、自西向东过一个时区,区时要 一小时,自东向西过一个时区,区时要 去一小时。

三、求经度与经度差 【遵循"同经度区相减,异经度区相加"的原则】

(一)已知两地经度,求经度差时为了日期好处理,一般不要跨180°日界线。

如160°E视为东,140°W视为西;160°E与140°W的经度差为300°,二地时差20个小时。(180°日界线西侧为最东,最早;1800东侧为最西,最晚;相差一日。) 

  反之,则视140°W为东,160°E为西,经度差60°,二地相差4个小时。140°W日期小一号,时数大4小时;160°E日期大一号,时数则小4小时。

(二)已知某一经度,求另一经度= 已知经度±1°/4分钟×两地地方时差分钟数

四、求地方时

(一)已知一地方时,求另一地方时= 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遵循"知东求西用减,知西求东用加"的原则】

 (二)某地地方时与区时互换:与上同(区时,就是特殊经线上的地方时)。

五、求时区与区时

 (一)已知某经度,推算时区(号)= 某地经度÷15°(商取整数,余数>7.5°进一,<7.5°舍去)

 (二)已知某时区序数,推算中央经线和范围 中央经线度数=某地时区序数×15°

(三)已知某时区区时,求另一时区区时= 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区时差数(相隔的时区数)

 (四)两地相隔时区数的求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 ;若一个在东时区,另一个在西时区, 。

【"知东求西用减,知西求东用加";不够减,退一日,超24小时则为新一日】

六、某地地方时与区时的互换

 (一)"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就是区时;

 (二)知地方时求区时: 1、先明确所属时区,即找到"中央经线";

             2、求经度差,转成时间差,再"东加西减"。

 (三)知区时求地方时:同理。

七、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

(一)已知条件:

1、赤道上昼夜永远等长,各为12小时;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

2、同在一条纬线圈上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3、南北半球同纬度昼长与夜长时数恰好相反

4、晨昏线在二至日时跟极圈相切 [其余时间则与66°34′~极点间的某一纬线圈相切;切点移动速度与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相同,约为15′/天(8°/月)]

5、晨昏线以15°/小时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跟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6、善于发掘特殊时刻(地方时):6时、18时--赤道与晨昏圈两交点所过经线上的地方时;

0时、12时--分别为夜与昼的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7、提取日出日落时间(晨线、昏线与该纬线圈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间)

9、由昼夜弧度数或相关比例推算昼夜长短

8、善于提取日期和季节信息(昼夜分布状况和晨昏线与经线纬线相交相切的情况)

10、由极昼极夜的范围推算时间(与晨昏圈相切的纬线圈,即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数或最大纬线圈)

 (二)计算:

   1、已知昼长,求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 12-昼长的一半

日落时间= 12+昼长的一半

   2、已知日出日落时间,求昼长夜长

昼长=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夜长 =24-(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正午12点-日出时间)×2 =(日出时间-0)×2

=(日落时间-正午12点)×2 =(24-日落时间)×2

   3、在光照图上,求昼夜时长= 昼夜弧长(度数)÷15° 或:

昼长=昼弧度数×4分钟/1°

夜长=夜弧度数×4分钟/1°

 (三)由于人与地球自转的相对运动造成对昼夜时长的特殊感觉

   1、顺地球自转方向运动,昼夜交替周期在感觉上要变短

  因为这种情况是以地球自转速度与人的运动速度之和来观察昼夜更替的,故周期自然要缩短。例如:人架机向东速度为5°/h,此时他感觉的昼夜交替周期为(18)h,计算为:

360°÷(5°/h+15°/h)=18 h

   2、逆地球自转方向运动,昼夜交替周期在感觉上要变长

  因为这种情况是以地球自转速度与人的运动速度之差来观察昼夜更替的,故周期自然要变长。例如:人架机向西速度为5°/h,此时他感觉的昼夜交替周期为(36)h,计算为:

        360°÷(15°/h -5°/h )=36 h

  可以设想,假如某人向西运行的速度与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那么他感觉到的昼夜交替的周期就会长达一年,因为这种情况观察者与晨昏线的相对位置是静止的,观察者看到的昼夜交替是靠地球公转来完成的。

   3、若是沿着经线圈运动则感觉上的昼夜交替周期与实际一致。

   4、求一个交替周期中经历的白天黑夜的时长

(1)赤道上或两分日各纬度由于昼夜平分,那么经历的白天黑夜的长度也就是感觉长度的平分。

例如:上面第1种情况中就是经历白天9小时、黑夜9小时;第2种情况就是经历白天18小时,黑夜18小时。

(2)如果是两分日以外日期的其它纬度,由于昼夜不等长,那么经历的白天黑夜的长度就要受原来二者比例的影响。

例如:上面第1种情况如果原本昼长16小时、夜长8小时,那么就是经历白天12小时、黑夜6小时;第2种情况如果原本昼长4小时、夜长20小时,那么就是经历白天6小时,黑夜30小时。

八、日界线、日期变更和两日时长(比例)

(一)人为日界线:原则上是 经线,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 一天;

            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要 一天。

(二)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 点的经线,自西向东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 一天;

            自东向西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 一天。

所以,首先要能根据地转方向顺利确定180°经线(或0°经线)和0时所在经线。

注意: ⑴自然界线:即 ,它是不断变化的;

⑵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的、大体上沿 经线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⑶就因为1800经线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不完全重合,所以,就产生以下结论:

 (三)两个日期的时长对比(在地球上的分布)

   当太阳直射1800经线(即00经线为0时),全球均分为两个日期,各12小时;

   当太阳直射00经线(即180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全球共一日。

   当0时经线与900E重合,今天:昨天=(1800-900E): 2700=1:3

结论:确定"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关键是求算0点所对应的经度。

      1800经线上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

(四)常见题型是根据极地投影图,判断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分属不同的日期。解题关键是不能把阴影误认为是夜半球。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22/2/806543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