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实行的哪一种政治制度
问题的范围较大,内容较多。整体来说,中国古代王朝主要是封建专制制度。
古代王朝所包括的范围有点大,以王朝来说,从夏朝看起:
1、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三朝:其中夏朝初期实行禅让制,其后各王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实行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另外,实行宗法制,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封建社会时期:秦朝以后。
(1)秦: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各地实行郡县制。
(2)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3)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行政),继而又有中书省(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4)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官吏考核任免)、户(户口赋税)、礼(礼仪)、兵(军政)、刑(刑法)、工(工程)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5)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6)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7)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内阁制出现。
(8)清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加强了皇权。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
最后附一个他人整理的简洁版: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
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内朝尚书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历朝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