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谋士哪个口才厉害呢
三国时期群雄四起,各自为营,而当时各自为战的局面就少不了战场上重要的角色——谋士。正因为三国时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不仅有很多武将在这个动乱时期声名大噪,更有诸多谋士影响整个历史。谋士不仅有对用兵之道的独特见解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和规划,更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说这群人“巧舌如簧”也不为过吧。
诸葛亮
说到三国著名的谋士就不得不提到一人,便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享有卧龙美称,那时“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得天下”的说法吸引了不少枭雄,而诸葛亮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配得上这句话的称赞。诸葛亮不仅在排兵布阵上造诣极高,而且有一个三寸不烂之舌,他的口才想必大家都了解过。只身一人前往东吴,舌战群儒,一张嘴便让东吴多少谋士门客全都默不作声。
舌战群儒
但是诸葛亮的口才不仅体现在舌战群儒这一方面,当时刘备被曹操追着打,无处可去时便想到了去东吴,希望与孙权结盟,即便不与曹操开战也能度过一时的窘迫。孙权派来了鲁肃,刘备派去了诸葛亮。双方商谈合作事宜。诸葛亮明白,现在孙权还心思不定,所以不知道以什么形式结盟。最主要的,孙权还没下定决心与曹操开战,如果孙权最后决定投降,那么一切努力都将白费。所以此时诸葛亮便开始考虑如何能让孙权听自己的话。诸葛亮一见面便以孙权的外表看出孙权是一个孤傲的人,这恐怕就是他的弱点,所以要用激将法。赤壁之战时曹操率八十三万军队,而诸葛亮在与孙权交涉时却将此数据夸大成了一百五六十万。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说?很简单。他要激发孙权的雄心。
孙权
这时候诸葛亮知道孙权心中正在悬崖边挣扎,索性一把把孙权推下沟:
“今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可诸葛亮知道孙权极为精明,他对诸葛亮的说辞是怀疑的——既然曹操有这么多的军队,那刘备怎么敢与之抗衡?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对话:
“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
孔明准备好最后一击,本着最大程度点燃对方怒火的目的,诸葛亮说:“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孙权大怒拂袖而去,这样孙权就彻底被带入了坑。
周瑜
由于孙权的多疑所以诸葛亮周旋了几次才成功将孙权说服,然而对周瑜来说便不会那么麻烦,不用像对孙权那样一打一拉。因为周瑜非常疼爱小乔,于是诸葛亮记忆力大爆发,当场飙了一段曹植的《铜雀台赋》,并将里边的“揽二乔于东南兮”解释成曹操希望得到二乔,进而激怒周瑜,最终使得周瑜怒吼:“老贼欺吾太甚!。。。吾与老贼誓不两立!”最终确定了主战的态度。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