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二中历史沿革
解放前,郫县二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2年成立的郫县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校,位于县城东街江西巷原郫县国民女子小学堂址。最初的小学堂在1913年由郫县县令倪焕奎创办,但不久即于1914年停办。1936年,该校与男中合并,成为县立初中女生部。1944年,女中再次独立,直到1949年解放,学校规模小,只有四个班级,约200名学生和15-18名教职工。
解放初期,女中的教师多数是该校毕业生。1950年,张紫微,一位印尼华人、法学博士,受派主持女中工作,他是郁达夫的好友,著作丰富。1951年,白锋书记任校长,郭淑蓉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学校教育逐渐正规化。1953年,学校得到省财政厅资助,在南郊修建新校,1958年迁入并开始招收男生,成为完全中学,改名为四川省郫县第二中学校。
经历了曲折的时期,如1962年高中部并入郫县一中,1969年的停办,1973年的恢复和改名,二中在1978年恢复招生后,开始蓬勃发展。在校长陈绍楷、彭多龄等领导下,学校输送了大量学生至高校和中专,并在教育质量和特色上取得显著成就,如培养出曾扬兵、张准等优秀学生,以及陈克信等优秀教师。1998年,肖德松校长上任后,学校确立了素质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改革,与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联合办学,分校在短短几年内便在成都教育界崭露头角,为郫县教育带来了显著贡献。
自1978年以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设施和师资力量也得到显著提升。郫县二中在教育质量、特色和荣誉上不断迈进,成为市校风示范校、文明单位、无烟学校等。二中人以培养科学技术开拓者、先进文化传播者为目标,致力于成为全国一流学校的建设者,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扩展资料
郫县二中,创建于1932年 ,占地150多亩,与蜀国先祖望帝、丛帝的祭祠"望丛祠"相毗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999年与成都市知名学校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联合举办了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分校。郫县二中是省教委命名的"省校风示范校",成都市政府命名的"市文明单位",市教委命名的"成都市校风示范校"、"市重点中学"。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