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简介
二胡,又名“胡琴”,源自唐代,当时称为“奚琴”,起源于我国北方的民间音乐。它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唐代,那时的胡琴是西方和北方民族乐器的统称。元朝之后,尤其明清时期,胡琴逐渐成为擦弦乐器的主流,并在民间戏曲和合奏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胡的音乐表现力丰富,能深刻诠释深沉悲凄和壮观意境,诸如《二泉映月》、《江河水》等经典曲目,充分展示了其卓越的艺术魅力。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二胡能成为独奏乐器,离不开华彦钧(阿炳)和刘天华等音乐家的革新,他们推动了二胡在演奏形式和技巧上的突破,使其成为现代音乐中的重要独奏乐器。
二胡的外形独具特色,琴筒由木制,一端蒙蟒皮,张有两根金属弦,定弦为内外弦相隔纯五度。演奏时,左手的技巧包括揉弦、泛音、颤音等,右手则运用顿弓、跳弓等手法。演奏者需高度协调左右手,才能完美呈现音乐的丰富层次。
宋代时,胡琴又称“嵇琴”,演奏水平已相当高超,如沈括记载的徐衍在宫宴上仅用一弦完成演奏。元朝的《元史·礼乐志》详细描述了胡琴的制作,而明清时期,它已普及至全国各地,成为戏曲和合奏的重要乐器。
近代,二胡的名称正式定为“二胡”,这标志着其演奏艺术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刘天华引入西方演奏技巧,创新了二胡的把位,扩展了音域,丰富了表现力。这一革新不仅让二胡从民间走向舞台,也奠定了其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了蓬勃发展,民间艺人的艺术瑰宝如华彦钧和刘北茂的作品得以整理和推广,推动了二胡演奏艺术的迅速崛起。在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演奏家和教育家,如张锐、张韶、闵惠芬等,他们为二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扩展资料
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二胡,过去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为南胡。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接受。1920年代,二胡始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在这之前,二胡多用于民间丝竹音乐演奏或民歌、戏曲的伴奏。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