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课的时候是应该选自己喜欢的还是应该选比较水的
大学生选课,固然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但考试过关,考试分数却是首先要考虑的。毕竟分数比什么都重要。这也展示了选课的“终极三问”:难不难?严不严?好不好过?一些大学生毫不犹豫地“难的躲,严的避,就以过关为目的”,追逐那些能轻松拿高分、为成绩单添彩的课程。别一味指责大学生“势利”,谁不想分数高?这可关系到保研、入党、评优、拿奖学金等,哪个大学生能轻看呢?
水课”比“金课”受欢迎,一方面导致本科教育质量越来越低,一些本该是本科掌握的专业知识,却需要在读研究生时“恶补”,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削弱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为了让自己的课程更加“经济实惠”、更能吸引学生,不惜降低课程难度。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水课”比“金课”受欢迎是本科教育的悲哀,主要的原因恰恰在于大学。第一个问题,为何会出现“水课”?第二个问题,课程的评价标准为何不统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水课”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本科教育。这需要有“熔断”措施。首先,本科教育不能再出现“水课”和“金课”之分,要坚持淘汰“水课”。其实,教育部已要求高校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破除课程千校一面,杜绝必修课因人设课,淘汰“水课”,让课程优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忙起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深度和挑战性;其次,要管理好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治好课程存在的“过难”、“过易”等问题,要求教师规范上课,规范考试,规范评价;再次,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可通过校园课程调研,了解学生对各类课程和授课教师的评价,创新授课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利用智慧课堂、公开讲座等方式,加大优质资源的普惠力度;最后,评价学生的标准更加优化,规避成绩的“唯一性”,进行多元评价,可以分设课程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类别,给学生更多成长的选择。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