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火候的方法有哪些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15
火候与原料的关系菜肴原料多种多样,有老、有嫩、有硬、有软,烹调中的火候运用要根据原料质地来确定。软、嫩、脆的原料多用旺火速成,老、硬、韧的原料多用小火长时间烹调。但如果在烹调前通过初步加工改变了原料的质地和特点,那么火候运用也要改变。如原料切细、走油、焯水

火候与原料的关系

菜肴原料多种多样,有老、有嫩、有硬、有软,烹调中的火候运用要根据原料质地来确定。

软、嫩、脆的原料多用旺火速成,老、硬、韧的原料多用小火长时间烹调。但如果在烹调前通过初步加工改变了原料的质地和特点,那么火候运用也要改变。如原料切细、走油、焯水等都能缩短烹调时间。

原料数量的多少,也和火候大小有关。数量越少,火力相对就要减弱,时间就要缩短。原料形状与火候运用也有直接关系,一般地说,整形大块的原料在烹调中,由于受热面积小,需长时间才能成熟,所以火力不宜过旺。而碎小形状的原料因其受热面积大,急火速成即可成熟。

2.火候与传导方式的关系

在烹调中,火力传导是使烹调原料发生质变的决定因素。传导方式是以辐射、传导、对流三种传热方式进行的。传热媒介又分无媒介传热和有媒介传热,如水、油、蒸气、盐、砂粒传热等。这些不同的传热方式直接影响着烹调中火候的运用。

3.火候与烹调技法的关系

烹调技法与火候运用密切相关。炒、爆、烹、炸等技法多用旺火速成。烧、炖、煮、焖等技法多用小火长时间烹调。但根据菜肴的要求,每种烹调技法在运用火候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烹调中综合各种因素,才能正确地运用好火候。下面举三种火候的应用实例加以说明。

1根据原料的性质施用火候

我国常用的烹调原料有3,000多种,烹调师从不同的角度将它们划分为动物性原料、植物性原料、矿物性原料三大类。这些原料由于生长季节不同,产地不一,存在着老嫩之差,干鲜之别,死活之异等差别。就是同一种原料,从整体上看,质地相同,但从部位来看,却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对这类原料应采取分档施火的方法。

如鸡的鸡脯肉要比鸡腿肉、鸡翅肉嫩得多,因而在烹制“鸡保宫侗时,我们一定要选择鸡脯肉。蔬菜原料在烹制过程中,对火候的要求更加讲究,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色泽新鲜,质地脆嫩,这就要求我们在烹制时,从火力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做到准确无误。尤其是绿色蔬菜如菠菜、菜心、小白菜、上海青、西洋菜等,只有火候相当准确,才能保持成品的色泽碧绿。否则,菜肴质地老化,色泽变暗发黄,影响食欲。

在荤素的搭配过程中,经常用两种以上的原料搭配,特别是动物类原料与植物类原料的搭配,应分别使用火候。如“苦瓜炒牛肉”,原料是牛肉和苦瓜,从质地上看苦瓜和牛肉质地不同,烹调前首先要用大火对苦瓜焯水,用五至六成热的油温将牛肉滑成半成品,尔后合烹,使火候恰到好处。

2根据刀工后的形状施用火候

中国菜肴的形成和发展,刀工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刀工处理后原料的形状有丝、片、盯条、块、粒、卷、茸等,它们的大小均不相同。因此,加热时原料吸收的热量也是不相同的,烹调时必须按照形状的大小正确施用火候。

一是细、孝薄的原料,如丝、茸类、虾片等,必须使用小火才能使原料的形状、色泽不受破坏,保持和达到细嫩这一菜肴质量要求;若在用大火烹制,原料猛受高温,就会快速卷曲,粘成一团,失去原有形状,质地变老,失去菜肴应有的特色。

二是中型原料,如条、盯卷这类形状,宜用大火短时间烹制,成品才能保持较多的水分,达到嫩滑可口的目的。如熘腰花、爆炒鱿鱼卷、宫保三丁等菜肴,若用中火以下的火候加工,菜肴中的水分大量渗出,质地就会老化。

三是较大型的原料,如块、整鸡、整鱼等,应先用大火,后用小火慢慢加热,使原料香味透出,形状良好;若施用大火,汤汁很快烧干,再加水烧时将严重影响菜肴的质量。采用这种火候加工的菜肴有红烧肉、红烧鱼、红烧狮子头等。

3根据烹调方法施用火候

我国的烹调方法有几十类上百种,这些方法对成菜时火候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因此,烹调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准确掌握火候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般讲“炒、爆、熘”等烹调方法宜做大火速成的菜肴。例如炒猪肝、熘腰花、回锅肉等;“煮、扒、烩”等烹调方法常用中火;“卤、煎、贴”等烹调方法常用小火;对于“烧”这种方法要注意火候的变化,一般是先用大火烧开汤汁,改小火慢慢加热,最后用大火收干汤汁。

如“土豆烧牛肉、节瓜烧排骨、板梨烧鸭子”等菜肴;至于“蒸”这种方法更是变化多端,蒸制水产类菜肴(如蒸蟹、鱼、虾、水鱼等),宜用大火,蒸出来的菜肴肉质嫩滑,若用其它火候,肉质老且色泽发暗;蒸肉、禽类菜肴时宜用中火(如蒸滑鸡、豆豉蒸排骨等),成品肉质鲜嫩;若用大火或小火,则达不到成品的风味特点;蒸蛋类菜肴宜用小火,如蒸水蛋等,成品嫩滑;若用大火,盆的周围凝结成蜂窝状,不嫩滑。

4根据菜肴的特点施用火候

中国的菜肴数以万计,每一个菜肴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除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气候、环境有关外,准确使用火候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三分刀工,七分火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花生米炒肉侗这道菜的特点是软嫩滑,要达到这一特点,在烹调中关键是要掌握好肉丁的滑油温度。如果油温过高,易造成粘连结团,使肉质干缩或生熟不匀,而油温过低,易造成脱浆,致使肉丁老化。因此,应将油温控制在四至五成热(120℃~150℃)为宜。粤菜系名肴“白切鸡”,肉质嫩滑,骨中带血,给人一种似熟非熟的感觉,火候的使用是这道菜成败的关键。

在浸鸡时,应用中火烧开后,加冷水再慢慢烧开,关闭火源,浸泡几分钟则熟。此外,掌握好烹调与食用的时差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根据食用的时间确定好火候,一般讲,停留的时间越长,质地越老,炒植物性原料的菜肴时应略欠火候,以九成熟即可。若是现吃现炒则火候要恰到好处。

5根据菜肴的数量施用火候

烹调菜肴数量的多少与火候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料越多,受热面积越大,原料吸收的热量越多,需要的火候就越大;

二是锅底与热源近,锅底与锅面温度相差很大,若翻炒不及时,就会出现焦糊等现象;

三是翻锅不便,原料受热不均匀;

四是汤汁偏多。

因此,我们在炒大锅菜时,应适当提高一些火力,在做烧制菜肴时,以中火比较适宜。若火力不足,菜肴成熟的时间过长,造成质地老化,影响质量。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15/2/636185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