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大开始进行性教育比较合适
不早。近年来,社会上频频曝出的儿童遭遇性侵案件,接二连三地刺痛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幼儿性安全问题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人们在高声呼吁法律对性侵者严惩不贷的同时,更要深刻地意识到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性教育宜早不宜迟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幼儿期是进行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它奠定了个体性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幼儿的性别角色意识经历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别一致性三个阶段,从能够正确说出“我是男孩”“我是女孩”逐渐发展到“我是女孩,长大之后我也是女孩”“就算我不扎头发,穿着裤子我也是女孩”。可见,尽管幼儿还没有进入青春期,但对性、性别等已经知晓很多。因此,在幼儿阶段进行性教育十分必要。
越早让幼儿接受性教育,就越能够有效帮助幼儿远离潜在的性侵危险。有研究认为,5岁之前所接受的有关“性”的教育,无疑将决定人一生有关“性”的方方面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早早地将儿童性教育提上日程。英国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在芬兰,幼儿园有正式的性教育图书,一面从性保健出发进行性知识教育,一面加强性道德教育。而在德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则利用漫画或绘本进行有关生命诞生过程的性启蒙。因此,普及性教育,尤其是健康的性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性教育宜导不宜堵
受封闭的性观念和传统文化的束缚,在中国,“性”的话题即使成人也难以启齿。于是,当幼儿问起“我从哪里来”时,父母总会以“半遮面”的态度或语言予以敷衍搪塞。要么秉持“无师自通论”,认为性教育再简单不过,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要么坚持“为时过早论”,认为幼儿年龄还小,等到青春期再教育也不迟;要么曲解“诱发论”,认为与其教育不如不教育,知道得越多,反而会诱发孩子对性的强烈兴趣。
凡此种种,都是对幼儿性教育的回避、恐惧和推责。如果儿童早期这种对性知识好奇的需求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他们对自身急剧的身心变化产生困惑。
幼儿性别意识的建立、对性别差异的了解、身体边界安全的教育等,都需要有意识地引导与教育。家长和教师作为实施幼儿性教育的主力军,有必要让幼儿从小了解“我从哪里来”,满足其对生命诞生过程的好奇。幼儿性教育还包含幼儿对自己性别的认知。有的家长出于对某一性别的偏好或仅是好奇心,将男孩扎起小辫子、戴上蝴蝶结。这些都属于性教育中的不当行为,很容易导致幼儿性别认知混乱。
幼儿性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当属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建立起身体的边界意识,保护自己的隐私,使自己不受性伤害。每个幼儿都是自己身体的小主人,有权决定是否接受外界对其身体的接近。我们要鼓励幼儿,在别人侵害自己身体时,勇敢大声地说“不”。与此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身体和感受。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