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点师烘焙食品与饮食文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我国人民已经告别了饥饿时代,迎来了“饱食时代”。食物的丰富不仅让人淡忘了饥荒的忧患,反而给食物生产者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过剩”压力。因此,发展粮食加工、推进主食的工业化生产成为了热门话题。在世界各国,无论是主食还是副食品,烘焙食品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的烘焙食品也因此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烘焙食品,源自“baking”,即谷类食品的烘焙加工,通常理解为西式糕点,但实际上它还可以泛指烘焙、烤、蒸、烙、煎、炸的谷类食品,特别是小麦食品。西方的主食主要依赖烘烤熟化,中国的主食则依赖蒸煮熟化,因此我国讨论烘焙食品不能忽视馒头、包子、烙饼等主食食品。这些食品不仅是中国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主食品,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
烘焙食品在营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粮谷类食品是人类最重要的营养源,以小麦粉制品为中心的烘焙食品在谷类食物中占有突出地位。人类食品文化的历史,几乎就是小麦食文化的历史。从社会人文学的观点看,饮食文化被视为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类的饮食文化从芋文化、杂谷文化、米文化,发展到以小麦文化为代表的淀粉文化层的最高峰。烘焙食品体现了人类饮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结晶。烘焙食品作为主食历史悠久,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中,还是我国古代遗迹中,都展现了多彩的烘焙食品文化。人类喜爱烘焙食品,首先是它营养丰富。多数烘焙食品都可以添加各种富含营养的食物原料,仅就其主原料小麦粉而言,其营养价值远超其他谷物。小麦粉所含的蛋白质、钙、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营养物质,都是大米的3~4倍。因此,在西方国家,烘焙食品的面包几乎成了食物和粮食的代名词。
医学研究显示,人类既非食草动物,也非食肉动物,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杂食性动物。现代医学也表明,过多食用动物性食品可能损害人的健康,水果蔬菜也不能作为人类的主食。显然,以烘焙食品为代表的谷类食品是我们维持生命的主要营养源。烘焙食品不仅营养丰富,加工优势也难以比拟。小麦粉特有的面筋成分,使得烘焙食品可以加工成多样化的形式,具有面团的加工操作性、蒸烤胀发性、成品保藏性和食用方便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最有影响的工业化主食品。早在1870年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国家就开发出了面包和面机,1880年发明了面包整形机,1888年出现了面包自动烤炉。到了20世纪40年代,烘焙食品的生产操作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并以提高品位和质量为中心的生产工艺得到开发,逐步建立了对产品品质控制和评价的质量测试系统。同时,对发酵工艺和添加剂的研究也迅速取得进展,烘焙食品加工不再局限于家庭主妇或作坊面包师的手艺,它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可以指导生产实践,涉及多个学科。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烘焙食品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面包、饼干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新名词,但在历史书上记载较少。据历史推考,小麦大约在3000年前的周朝由中东传入我国陕西一带,当时的烹饪方法是将小麦磨成粉后,掺水作成糊状的面糊,然后放在土窑内烤成薄饼。《礼记》中有关开化早期“燔黍捭豚”的记载,说明在蒸制食品之前,人类已经开始炒食谷粒、烘焙畜肉。从现代食品“燕麦片”、“barbecue”甚至可以看到远古“燔黍捭豚”的影子。到了黄帝之世,黄帝发明了釜甑,据《周书》记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煮谷为粥”。由于中国古代烧制陶瓷器和冶炼技术的领先,加上早期主食以黍、谷、稻、菽等粒食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蒸煮食品文化。蒸煮炊事技术比烧烤有着技术优势,既避免了“内生外熟,非焦即烂”的缺点,又提高了炊事效率。西方至今没有蒸法,把蒸锅称为“steamer”,原意是蒸汽机、蒸汽船。
汉唐时期,我国煮面条和蒸馒头的技术发明被许多国外学者视为与烤面包并列的世界性两大发明。这些食品的详细描述可以在古书中找到,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宋代吴自牧所著《梦梁录》等。可以看出,今天我国的面制品主要起源自汉唐时期的四大饼:汤饼、蒸饼、烧饼和油饼。从炊事方法上,我国最早巧妙地利用了汽蒸、汤煮、烘焙和油炸工艺,以适应不同的制造要求。发酵在发面食品中的应用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而馄饨、水饺的发明是食品营养合理化、复合化的创举,包子可以说是比汉堡包早了千年的方便食品。可以说,包括面制品在内的烘焙食品不仅养育了整个中华民族,也为世界饮食文化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烘焙食品的加工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在面包、饼干、蛋糕的品种和消费量上增加了很多。然而,烘焙食品在中国人民日常饮食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烘焙食品在加工技术、成品质量、生产规模、花色品种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烘焙食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广大人民的饮食生活现代化的影响也较小。面包在欧美、苏联等国家是人民的主食,工业化、自动化的烘焙食品生产对减轻人民家务劳动、使饮食方便化、合理化,以及节约能源、解放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烘焙食品的工业化对于改善我国饮食结构、使饮食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烘焙食品在中国有更大的发展,不仅要学习和引进外国的烘焙食品加工技术,更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烘焙食品。我国有许多传统的烘焙食品,如烙饼、火烧、锅盔等,这些食品原料简单、经济实惠,具有特有风味,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然而,由于对这些食品重视不够,不仅使我国烘焙食品加工技术停留在手工生产的落后状态,一些品种在城市已不多见。大众食品的工业化发展和烘焙食品高级化的现状是我国烘焙食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烘焙食品的工业化首先需要建立制品的品质评价系统和评价标准。我国目前对馒头、烧饼、面条等制品的评价尚未建立严格统一的标准,对浩瀚的传统饮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调查和整理,以建立评价方法。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烘焙食品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烘焙食品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人民的饮食质量和生活品质。
扩展资料
指专业学习西餐烘焙技术,然后通过出卖技艺和产品得到薪酬的一群人。要从事相关的工作,需要接受大量的训练和培训。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