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绘画画院
宫廷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帝王的重视及画院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五代时期,宫廷画院机构—翰林图画院应运而生,至宋代,画院规模与职能趋于完善,尤其在宋代徽宗时期,画院在机构和职能上达到了最高水平,成为了宫廷画院的典范。南宋时期,画院得以重建,人才济济,选拔与招募机制保持了以往的建制。
元代虽中止了画院制度,但宫廷中仍设有掌管书画活动的秘书监、奎章阁等机构,汇集了全国一流的名画家,如高克恭、赵孟頫、商琦、王振鹏等,文人画家也积极参与宫廷绘画活动。
画院制度的完善推动了宫廷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等各个画科的发展。五代时期,宫廷绘画在“形似”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两宋时期,“写实性绘画”的创作技巧达到了精熟完善,品味日益典雅脱俗,表现题材更加丰富广泛,宫廷绘画创作进入鼎盛时期,以职业画工为基本创作力量的传统工笔画体达到了最高水平。
元代宫廷绘画多呈现出明显的文人画风格,追随晋唐传统,注重笔情墨韵的抒写,表现出胸中逸气,在当时画坛中占有重要地位。宫廷绘画的繁荣,不仅体现在技艺的精湛与题材的丰富上,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审美追求。
扩展资料
自从有了宫廷,就有了为宫廷服务的宫廷绘画,它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特设绘画机构始于五代,即翰林图画院。北宋的翰林图画院盛况达到空前。金、元时期的宫廷绘画机构相对分散,各司其职。明代的宫廷画家分别在武英、仁智等殿供职,清代宫廷绘画机构则以如意馆为主。中国画的精致辉煌是在宋代,这是中国画永远值得高唱赞歌的时代,而宫廷绘画则是这首歌中的主旋律。由皇上引领着笔墨的审美潮充,以科举为动力,以“画学”为基础,以文学作品为创作题材,这也是中国画传统笔墨形式以及文化内涵是最值得称道的时期。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