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趣谈
中秋、国庆双节同欢,众人相约外出共享大餐。广州话里的“擦一餐”或“擦大餐”,北京话里的“撮一顿”,两地话语虽异,实则源于同一词根“嘬”。嘬,古有贪食之义,出自《礼记》与陆游诗作,又有叮咬之意,见于《孟子》。从嘬的字形,可以窥见聚集之义,因而嘬在聚餐时有其适用之处。如曾国藩文中有“煮鱼大嘬,宇内两饕”之句,形象描绘众人共享美食的场景。
嘬在普通话中读作zuo、chuai,无cuo音。嘬的声母原本为c,cuo音则常被转为zuo,例如坐的读音原为cuo,而挫、痤、锉等词仍保留cuo音。撮字则有zuo\cuo两音,嘬与撮在口语中通假,嘬嘴实际应为撮嘴。因此,在日常交流中,人们通常会将嘬说为cuo。
粤语中,嘬的读音为caai3、zyut3,并无caat3(擦)音。caai和caa仅是一音之转,如同差、钗等词的读音变化。《字汇》、《正字通》指出嘬的读音为钗的去声。因此,在粤语中,嘬通常会读为caa。此外,粤语中还有“砌”字,用于描述吃大餐,如“砌一餐”、“砌餐劲”(吃顿贵的)。砌显然也是从嘬变音而来,且在俚语中,“砌”还有料理、处理人的意思,如“砌佢一镬”。
在古代俚语中,“擦”、“砌”、“撮”围绕“嘬”的古音“钗”与近音“撮”的演化,共同指向了嘬这一核心词义。这展示了语言在不同方言和地区中的丰富性和演变过程。
关于字典的使用,人们往往将字典上的读音和释义视为唯一标准。然而,字典作为编者收集整理的工具书,并非语言文字的最终标准,其内容也可能存在错误和不全面之处。王力先生在其《古代汉语》中强调,查字典时应详加分析,了解各字典的优劣和存在的问题,如康熙大字典就存在近六千条错误。这提醒我们,字典虽是学习语言的辅助工具,但需审慎使用,结合实际语言环境和语境进行理解和应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