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崎片段试验检测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14
冈崎片段实验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揭示了DNA复制的独特机制。首先,脉冲标记实验采用E.coli为材料,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同位素[3H]标记的dTTP,观察新合成的DNA片段大小。结果显示,新合成的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长度约为1000~2000核苷酸(Nt),而模板链则大20~50倍。

冈崎片段实验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揭示了DNA复制的独特机制。首先,脉冲标记实验采用E.coli为材料,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同位素[3H]标记的dTTP,观察新合成的DNA片段大小。结果显示,新合成的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长度约为1000~2000核苷酸(Nt),而模板链则大20~50倍。沉淀系数为20S,这表明它们是长片段。而脉冲追逐实验则关注早期合成片段的后续变化,发现标记的DNA片段不再维持短片段状态,而是与总DNA的长片段相似,其沉淀系数为70S~120S,显示片段连接过程。

冈崎片段实验揭示了“不连续复制”现象,即DNA复制时,无论是前导链还是后滞链,都先形成小片段。然而,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不符,因为理论上只有一半标记应存在于小片段中,但实际上所有片段都含有标记。Olivera提出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解释了这一现象:前导链连续复制,而后滞链半连续复制。这是因为DNApolⅢ无法区分dTTP和dUTP,导致dUTP掺入形成A·U对,但E.coli细胞内的dUTPase和尿嘧啶N-糖苷酶能确保U的正确处理,避免其混入DNA。

实验数据支持这一理论:在dUTPase缺失的突变体中,冈崎片段更短,因为U掺入增多;在尿嘧啶N-糖苷酶缺失的突变体中,新合成DNA有一半由片段组成,表明其作用于清除混入的U。而在dut-和ung-双突变体中,DNA的半不连续复制特性更为明显,这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机制。真核生物的冈崎片段成熟机制更为复杂,涉及多种蛋白质如Polδ、RNaseHI、FEN1、Dna2和DNA连接酶,通过精确的加工和连接,确保基因组的稳定性。

扩展资料

冈崎片段,相对比较短的DNA链(大约1000核苷酸残基),是在DNA的滞后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这是ReijiOkazaki在DNA合成实验中添加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前体观察到的。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14/2/601914

其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