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槌子时什么意思
磬1 [qìnɡ ㄑㄧㄥˋ]
[《广韵》苦定切,去径,溪。]
“ 硜2 ”的今字。
1.古代打击乐器。状如曲尺。用玉、石或金属制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诗·商颂·那》:“既和且平,依我磬声。”《左传·襄公十一年》:“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鎛、磬,女乐二八。” 杜预 注:“鎛、磬,皆乐器。”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礼异》:“引其 宣城王 等数人後入,击磬,道东北面立。”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释俗》:“乐石有磬。” 谷斯范 《新桃花扇·打烂这狗贼胡子》:“按照古礼,奏起琴、瑟……钟、磬等乐器。”
2.适宜制磬的美石。······
3.寺院中召集众僧用的云板形鸣器或诵经用的钵形打击乐器。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兴福·慧元》:“卒後有人入 武当山 下见之,神色甚畅,寄语寺僧,勿使寺业月废。自是寺内常闻空中应时有磬声,依而集众,未尝差失。” 唐 常建 《题破山寺後禅院》诗:“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宋 陆游 《冬朝》诗:“圣贤虽远《诗》《书》在,殊胜邻翁击磬声。”自注:“释氏谓铜钵为磬。” 明 胡侍 《真珠船·磬》:“今释氏所击铜钵,亦谓之磬。”《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他只会种菜、打柴、扫地、上香、添灯、击磬。”
槌1 [chuí ㄔㄨㄟˊ]
[《广韵》直追切,平脂,澄。]
亦作“ 桘1 ”。
1.同“ 椎1 ”。捶击的器具。 汉 王充 《论衡·效力》:“凿所以入木者,槌叩之也,锸所以能撅地者,跖蹈之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康 ( 嵇康 )方大树下锻, 向子期 为佐鼓排。 康 扬槌不辍,傍若无人。”《魏书·李崇传》:“ 兖 土旧多劫盗, 崇 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 清 沈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昔在 闽 见一钟……内有铜人两手启扉,转身於架上取槌,击钟如数毕,置槌於架。”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这是 鞌 之战中 晋 解张 用他那流着鲜血的手,抢过主帅手中的槌来擂出的鼓声。
这是《汉语大词典》关于“槌”字的解释,因此“磬槌子”就是用来敲磬的木锤子。有时候明清小说或俗文学里也把磬槌子当作一种讳饰语,比喻男性生殖器。当然这要看具体的语境而定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