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涉及多个环节,确保施工过程的精确性与高效性。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图纸,掌握设计意图与关键尺寸,如总平面图、建筑物轴线、基础图等,并做好详细记录,以便施工时查找使用。
其次,现场踏勘是必要的步骤,以全面了解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并核实建设方提供的测量控制点,确保现场条件与图纸相符。通过测量控制点放出现场平整线,为后续测量工作提供基础。
接着,检查和校正测量仪器,如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等,确保其精度符合施工要求,避免因仪器误差影响测量结果。
制定测量计划,根据施工进度与精度需求,规划测量方案,计算与绘制测量草图。建筑物定位需根据建筑基线或原有建筑物进行,确保定位的准确与合理性。
采用总平面图提供的定位关系尺寸,通过经纬仪测量90°确定方向线,进而测量E、G、F、H点,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无建筑基线的情况。
对于建筑物的方格网定位,结合坐标数据,采用直角坐标法进行测量,确保各点位置的精确。
在龙门架设置步骤中,确保桩体竖直、牢固,与基槽平行,并在标高线位置钉设龙门板。使用经纬仪校验标高,并在中心桩上安置经纬仪,将控制轴线引测至龙门板,钉小铁钉作为轴线标记。用钢尺检查中心钉间距,确保误差在限定范围内。
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控制主要包括基槽深度、开挖深度控制与基础放线等环节。基槽深度接近基底标高时,应在槽壁上设置水平控制桩,用于找平基础底标高。开挖达到设计标高后,每隔一定距离钉设标记,确保开挖到位。基础放线需复核槽底标高及尺寸,准备砼垫层施工后进行放线。
首层墙体施工放线需引入控制桩,用小线拉通轴线,每隔一定距离标点并弹墨线,完成轴线弹出。门窗洞口放线需在基础墙平面上画出门位置、侧面画出窗位置,并在皮数杆上反映洞口、管井、门洞、墙、柱尺寸等信息。皮数杆设置在建筑物转角和隔墙处,控制墙身标高。
高程传递在墙体砌筑至一定高度时进行,通过水准仪测定建筑50线,作为楼层标高控制线。在施工层找平前校测标高点,确保标高传递误差在规定范围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需综合考虑结构复杂性、高度、层数、基础深度、设备多样化及安装精度等因素,选用适合的仪器与方法。
施工测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校定与检校仪器、熟悉图纸、校核定位桩与水准点、制定测量方案。建立平面与高程控制网需合理布设控制点,形成闭合图形,确保精度满足工程规范要求。在基础施工中,结合控制网与基础平面图,确定土方开挖上口灰线,控制槽底标高,预留人工清槽厚度,注意边坡、地下管线等安全问题。
主体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控制包括建筑物施工到±0.000时的内控点设置、楼层主控线的投测与闭合检查,根据图纸及设计变更放出墙边线、墙身控制线、门窗洞口线等。随着工程进度,弹出外墙大角线、门窗洞口中线,及时弹出建筑标高线,确保顶板标高正确。
轴线竖向投测采用外控法或内控点法,利用经纬仪将轴线精确投测到施工层上,确保结构垂直度。高层建筑标高传递需从首层墙面上抄测建筑50线,沿垂直处墙、电梯、楼梯向上量取标高,每层不少于3个点,误差不超过3㎜。沉降观测是监测工程安全、结构稳定性的重要环节,需遵循严格的操作要点与要求。
验线工作应主动预控,从审核施工测量方案开始,确保测量依据的原始性、正确性与有效性。仪器与钢尺需按计量法规定进行检定与检校,验线精度符合规范要求,观测人员、仪器、测法与观测路线独立,确保验线部位的关键性和最弱部分得到重点检查。测量验线方法与误差处理需遵循特定原则,确保放线成果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综上所述,施工测量与放线工作是建筑施工中的关键步骤,涉及多方面的准备工作与控制措施,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与施工质量。通过细致的准备、准确的测量与严格的控制,可以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误差与风险,实现高效、精确的施工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