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话常州话与北方官话、普通话

职业培训 培训职业 2024-12-13
常州话,作为本地土著语言和中原语言多次混合、互相影响的产物,其形成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太伯和仲雍在商末来到吴地与当地土著结合,其所说语言被认为是吴语的源头。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原居民多次大规模南迁,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现今常州话的面貌。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

常州话,作为本地土著语言和中原语言多次混合、互相影响的产物,其形成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太伯和仲雍在商末来到吴地与当地土著结合,其所说语言被认为是吴语的源头。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原居民多次大规模南迁,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现今常州话的面貌。

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武进、金坛、溧阳等地的激战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常州位于吴方言与北方官话区的交界线上,使得北方官话区的移民大量涌入。例如,金坛原有老金坛话属于吴语,但在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第二次攻打金坛城,与清军血战110天后,人口锐减,遗民不足3万。之后,大量移民进入,人口逐渐恢复,至同治四年(1865年)达到87024人,光绪十年(1884年)达到176500人。这一时期的重大变故导致金坛县出现了双语现象,老金坛话与新金坛话(属于江淮官话)并存,新金坛话占优势。清代前期,当地人主要说老金坛话。

太平天国失败后,大批苏北、安徽、湖南、湖北的移民定居武进西部,以工代赈,吸引大批移民定居,其中大部分是苏北人。在北部乡村,以苏北人为主的移民在江边“下滩”垦荒。溧阳境内有河南、苏北、浙江、安徽、湖北的移民定居,他们分别聚居在不同的地区,并使用溧阳话和原籍话。常州话的口音、词汇带有较多的江淮官话色彩,如“锅子、脚盆、穿衣服、东西、说话、跪”与江淮官话相同。

常州话的口音、词汇带有较多的江淮官话色彩,如“拉鬼”、“假妈拉鬼”和“唉呆”,这些话与邻近的江淮官话区共有的方言。常州语音仍完整保留古全浊声母的体系,与官话区人不同。

常州话的文白两读现象较为普遍,如“生活”的不同用法,以及“这叫什么事儿”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读音。在普通话中,z、c、s有卷舌音zh、ch、sh,而常州话中这部分发音不存在,这与吴语、粤语和长江流域这边的北方话不同。常州人讲普通话时,通常使用平舌音,且普通话中en、in与eng、ing发音的区别在常州话中不明显。

在常州方言区内部,老派和新派的口音和语汇存在细微差别。1949年建国以来,全国推广普通话,形成了新派常州话,年轻人受普通话影响较大,口音在旧吴语基础上有所变化。半个多世纪以来,常州语音逐渐向普通话靠拢,如“艺”字的发音变化,以及年轻人不区分尖团音的现象。

扩展资料

常州话,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毗陵为常州古称之一,毗陵小片是以常州来命名的吴语太湖片其中一个分支,流行于常州以及周边古时属于常州府的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总计约800多万。常州市区话与周边地区的毗陵小片略有差异,是常州话的代表。常州话作为吴侬软语的一员,发音相较于苏州话更偏硬朗。因其自身大量的古汉语元素,故尤其适宜诗词吟诵(常州吟诵)。

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由哟品培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yopinpei.com/20241213/2/574561

猜你喜欢
其他标签